年夏天这天,一个大约四十来岁的男子敲开了沈从文的家门。
开门的是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她对眼前这个陌生男子问道:“你找谁?”
男人略显害羞地答道:“我找沈从文,我是莫自来。”
听到他的回答后,张兆和赶忙请他进屋,并大声喊道:“从文,自来来了,莫自来来了。”
正在藤椅上半躺着的沈从文激动地连忙坐了起来,他忙招呼莫自来,“坐,坐,快坐。”
他打量了许久面前这个应该熟悉却陌生的人,似乎想从他的脸上找到九妹的影子。
是的,这个男人是他最疼爱的九妹的儿子。
多少年来他盼望着见到九妹的后人,想要了解后来关于九妹的事情,也想要知晓这个外甥的情况。
然而,当他真的看到了九妹的儿子后,内心更多的不是慰藉而是一种说不出的惆怅。
不知道他是否后悔过,当年执意将九妹带在身边的做法。
1
九妹,本名叫沈岳萌,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小时候的她是一个极其活泼、开朗、可爱的孩子,只要有她在,家里总是充满欢乐。
九妹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因为她是家里的老小,大家都事事让着她,宠着她,在母亲的保护下,没一个人敢欺负她。
每当哥哥们嘴馋想要吃糖果或者其他小吃时,总是求九妹让其在母亲面前撒娇为他们购买。
沈家父母一共生有9个子女,不过活下来的只有5个孩子。沈从文是九妹的二哥,几个哥哥中数他最偏爱九妹。
他早期作品中描写的那些湘西少女几乎都能看到九妹的身影。
一心渴望读书上学的沈从文,因为家道中落,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不仅如此,15岁那年,为了混口饭吃,他不得不到家乡的一个土寨当兵。
那段时间他最想念的便是九妹,每次堂兄回家,他都要嘱咐堂兄一定要去看看九妹。
年,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闯荡。他想上大学,但因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只能靠自学,有时候也会在北京大学旁听。
沈从文用了大概四五年的时间,刚能在北平稍微站得住脚,便迫不及待地将母亲和九妹接了过来。
其实所谓的站得住脚,不过是能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因为初到北平的那段日子,他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他时常挂念家里的母亲和九妹,那时候老家湘西比较混乱,九妹已经15岁了。
那个年代,女孩子长到十五六岁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结婚生子。
九妹自幼聪明好学,甚至胜过六哥岳荃。
一次岳荃给母亲背书,背到一半忘记了,结果九妹竟然把那篇课文一字不差地给背了下来。当时九妹才五岁。
母亲很宠爱九妹,然而无奈家境窘迫,能让她上几年私塾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力。
九妹长得特别漂亮,晚年的张兆和曾惊叹对人说:九妹可美了!
沈从文不希望九妹一辈子都待在封闭的大山里,他希望九妹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做一个独立的新女性,以后的生活靠自己,而不是随便找一个男人嫁了。
九妹是母亲的心肝宝贝,从小就没有离开过母亲半步,沈从文担心九妹一个人来不适应,便将母亲也一起接了过来。
为了赚取母亲和九妹的路费,他连夜赶稿子,甚至流着鼻血还在写,三人时常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其实,沈从文当时养活自己一个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多了母亲和九妹两个人,再加上还要供九妹读书,这是相当大的一笔开销。
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沈从文拿不到稿费,全靠借钱来维持生活,但他依然不放弃对九妹的教育。
在寒冷的冬天,因为没钱买炭生火,他便用被子裹着双脚坐在旁边教九妹。
这些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久,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母亲借着身体不好的理由,便一个人回了老家。
2
年,沈从文带着九妹来到上海,通过胡适的帮忙,让九妹借读在中国公学,学习法语、英语和编织。
九妹固然聪慧,但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也毫无基础,这些高等教育,对她来说显然是非常吃力的。
然而,沈从文对九妹似乎很有信心,为了让九妹学得更快更细,他专门请大学法语系的毕业生给她开小灶,请法国人教九妹英语同法语会话。
他希望九妹将来能去法国或者美国深造,一心巴望着九妹可以成为像林徽因那样的才女。
每当九妹被这些繁重的知识压得想要放弃的时候,沈从文总是耐心的教导她“你要明白二哥的苦心,这些都是为了你能有个好的未来。”
著名作家巴金曾在一篇纪念沈从文的文章中写道:
他对妹妹很友爱,很体贴,我早就听说,他是自学出身,因此很想在妹妹的教育上多下功夫。
有人说,沈从文之所以这么下功夫培养九妹,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私心和虚荣心。
当他在文坛上小有名气的时候,身边的文人朋友也变得多了起来,他看到那些优秀的女性朋友,如林徽因、凌叔华在文学界是那样耀眼。
他便想到了聪明伶俐的九妹,他自认为九妹也不差,只是缺少学习的机会。
他因自己没有去外国留学,深感遗憾,所以他把这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九妹身上。
于是,他在九妹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帮助她定制学习计划。法语、英语、写作等,统统想要装进九妹的脑子里。
曾有段时间,九妹每天要一手抱着字典,一手抱着那本怎么读似乎都读不明白的英文版的《堂吉诃德》。
沈从文的工作不太固定,有时候会去青岛、上海、昆明等地,九妹也是跟着来回跑,每到一个新地方,她就得重新适应这里的一切。
转眼间,许多年过去了。
或许是沈从文对九妹期望太高,也或许是他的方法不对,九妹除了外表看上去是一个充满书香气质的女生外,实质上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尽管她也曾努力着,想让自己做到如二哥口中说的那般女子,但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败了。
她开始变得不肯努力学习,而是沉迷于一些浪漫的爱情小说,时常活在欧美文学虚拟的世界里,渐渐地脱离现实生活。
当沈从文的朋友到家里做客时,看到漂亮的九妹都会夸上几句,比如:九妹很好看,九妹很知性等之类的话。
她开始认为只要手里拿上几本书,在大学校园里走上几步,自己就是一个文化人。
眼看九妹一年比一年大,在写作上丝毫看不到希望,又没有一技之长。
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便想着先给她找个不错的男人,把婚事解决了,起码以后生活上不会有问题。
开始,沈从文把燕京大学的心理系教授夏云介绍给九妹,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夏云很喜欢九妹,不久便向九妹求婚,可结果却被九妹拒绝了。
看了太多的爱情小说,九妹对待现实中的爱情既渴望又害怕。
九妹留着长长的头发,长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身材略较小,时常穿着一身素气的旗袍,手臂夹着一两本书,诗意感特别强。
沈从文的表侄黄永义曾描写过九妹:
我觉得她真美。右手臂夹着一两部精装书站在湖边尤其好看。
九妹原本的自身条件就非常不错,虽然她在学业上没有什么成就,但毕竟也读了不少书,学得一些简单的英语和法语。
所以,在九妹的身上,是能让人感受到书香气的,追求她的人也不少,但都没有能成功。
因为跟着二哥以后的九妹,接触了太多的人和事,她的心态变了,变得高不成低不就,变得不想将就。
3
直到年夏天,九妹身边出现了一个令她十分喜欢的年轻人,他叫刘祖春,也是湖南省凤凰县人。
刘祖春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且积极向上的人,在大哥沈岳霖的帮助和介绍下,他来到了北京上大学,并拜访沈从文。
那天沈从文与刘祖春正在谈话,九妹突然出现在东屋门口,一只手掀着门帘,一只手靠着门框上,面带微笑地站在那里许久。
她注视着和二哥谈话的这个刚从老家过来的年轻人。
刘祖春第一眼见到九妹,便被她的美丽打动了。此后,他便经常过来,表面上是来拜访沈从文,实际上则是在看九妹的。
其实,沈从文看得出来,他也很希望九妹能和刘祖春在一起。因为刘祖春是一个很有志向的青年。
当然,九妹也对刘祖春颇有好感,不久两人进入了甜蜜的恋爱阶段。然而好景不长。
就在刘祖春毕业之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面对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刘祖春决定弃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
那是一个周末,刘祖春最后一次来到沈从文家里。此次过来,主要有两件事情。
一是,向沈从文借去延安的路费;二是,与九妹告别。
九妹得知刘祖春要离开后,十分难过,她跟刘祖春表示,无论去哪里都愿意跟他一起。
可刘祖春却拒绝了,其实他又何尝不想让九妹跟着,但是九妹就像一朵花一样,一直都生活在沈从文的保护下,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事情。
自己要走的路是十分危险和艰辛的,他不想让九妹跟着一起受苦,他也不知道九妹是否真的能吃得了这种苦。
于是,他狠下心来,不让九妹跟着。
走之前,他要了一张九妹的照片和那本九妹喜欢随身带着的《堂吉诃德》,当作纪念。
刘祖春走了,九妹的心也跟着死了,她开始不敢相信爱情,开始自我怀疑,也似乎有些后悔当初没有答应夏云的求婚。
渐渐地,她喜欢一个人待在屋里发呆。
4
后来,九妹跟着沈从文辗转来到昆明。40年代初,九妹已经到了二十八九岁的年纪,青春在悄然消逝,而灵魂依然没有依靠。
沈从文托人帮九妹在西南联大图书馆找了一份工作。
不知道从何时起,九妹突然加入了佛教,开始吃斋,嘴里时不时地念叨着:“观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并参加当地的佛事活动。
那个战乱年代,沈从文一家人的生活和别人家一样,过得非常清苦。
可是信奉佛教的九妹,却总是从家里偷偷拿出一些仅有的财物,慷慨地捐给乞丐和难民。殊不知他们自己的生活过得也很艰难。
沈从文很苦恼但似乎却无能为力,因为此时九妹的神经已经异于常人了。
他偶尔看到,九妹一个人在房间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这时候的沈从文不再是一个人,他有家庭,有孩子,还有自己个人的其他事情,对待九妹,他似乎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耐心。
一次图书馆遭遇敌机轰炸,九妹帮忙抢救东西,等警报解除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她发现房间里乱糟糟的,一些值钱的东西全部被小偷席卷一空。
一时间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九妹彻底疯掉了,她开始跑到大街上胡言乱语。
无奈之下,沈从文只得给大哥和六弟写信求救,让把九妹接回老家。
或许换个地方,九妹的病情能有所好转。
5
当兵出身的六弟来到昆明,看到眼前这个疯疯傻傻的九妹时,忍不住拿出别在腰间的枪,想要与沈从文拼命,幸亏被人阻止了,不然又要造成一桩惨事。
当初九妹离开家乡的时候,是一个多么活泼、可爱、天真,招人喜欢的女孩子,然而跟着二哥沈从文十几年后,竟变成了如今这般疯癫模样,令人痛心。
一个硬汉忍不住落下了悲痛的眼泪。
九妹被六哥沈荃送到了湖南省沅陵县,住在了一个名叫“芸庐”的房子里。
芸庐是沈从文几年前出资请大哥帮忙监修的一所房子,本是为了家人团聚时用的,取名“芸庐”。
初到沅陵,九妹的病情似乎有所好转,那段时间,她总是教当地的孩子学习英语,给他们讲北平、昆明的故事。
可是后来因为战乱,沅陵也变得无法安静下来,九妹的病情开始复发。
她时常疯疯癫癫地跑到大街上,旁若无人的手舞足蹈,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观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有时候也会叽里呱啦地说一堆大家都听不懂的话(英语)。
后来,为了顾及沈家面子,九妹被大哥幽禁在芸庐的一间偏房里。
此后,九妹如同犯人一样,独自一人待在阴暗的屋子里,终日见不到阳光,她唯一能做的似乎就是等待生命走到尽头。
围绕九妹身边的只有无尽的孤独和凄凉。
不知道过了多久,当九妹正依偎在角落发呆时,突然发现头顶上出现了一抹光亮,然后一个男人出现在她的眼前。
这个男人是一名泥瓦匠,是大哥就请来修补房顶的。因为房子建的时间久了,难免会有漏雨的情况。
泥瓦匠并不知道房间里有人,当他揭开瓦片时,无意间发现了屋里竟坐着一个女子。
这位女子穿着一身朴素的旗袍,脸庞白皙,美丽动人,只是头发有些凌乱。他下意识的明白,这定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女子。
许久没有见到阳光的九妹,被这一抹光亮给点燃了,她极其渴望出去寻找自由。
不知费了多大劲,九妹终于逃了出来,她躲在路边的一棵大树旁似乎在等什么人。
不一会儿,刚那个修房子的泥瓦匠从远处走过来了。九妹便紧紧地跟在他身后。
这个泥瓦匠就是莫自来的父亲—莫士进。
他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名叫“乌宿”的村子。莫士进的家就在附近江边的一条船上。
莫士进是一个光混汉,平时主要靠捕鱼为生,也会一点盖房修瓦的手艺活。不忙的时候会到附近各个村庄去找些活干。
后来九妹为莫士进生了一个儿子,在莫士进眼里九妹是自己跟过来的,于是便给儿子取名“自来”。
来到这里,九妹的病情似乎并不见好,有了儿子以后,她开始了另外一句口头禅“观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保佑俺的莫莫儿哟”。
九妹在这里的生活极其困苦,经常吃不上饭,好不容易找到丁点儿吃的,她都会留给儿子莫自来。
离开芸庐以后,九妹只有在得知六哥沈荃被害后,回去一次。
但当她来到芸庐时,看到的是芸庐被上了锁,空无一人,她独自一人呆坐在门口足有半个多小时,喃喃自语,没有人能听清她说的是什么。
从此以后,九妹就再没有回来过。
年,在饥寒交迫的冬天,47岁的九妹终究没能熬过去,她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结束了这悲惨的生活。
她的坟墓被草草的安葬在乌宿镇二酉滩头,一堆乱坟岗处。
6
有人说是沈从文害了九妹一生,如果当初他不执意将九妹带走,不强逼九妹学习,九妹就不会疯掉,更不会有这么凄惨的结局。
沈从文作为一个哥哥想让自己的妹妹变好,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但他忘记了九妹没有多少知识基础。
他把自己自学成功的案例强加到九妹身上,给九妹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当作家的。
以九妹的相貌,在老家找到一个不错的人家,应该不算问题,就算将来生活过得平淡,但起码不会这么悲惨。
可是谁又能了解沈从文内心的苦,他何尝想让自己最疼爱的妹妹遭遇这样的变故。
当他见到外甥莫自来时,那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和伤感,是因为九妹。
当他要求死后,伴随着玫瑰花瓣,将自己一半骨灰撒入江中时。
我想大概也是因为九妹,因为九妹最爱玫瑰花。
九妹是沈从文一辈子都疼爱的人,也是他后半生磨灭不掉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