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山丨杨先金游子恋橘外两篇

                            

作者简介

杨先金,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年参军,大校军衔,军旅作家。曾在《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新疆日报》《厦门文艺》《荆州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难忘岔子沟》《铺在云端的路》,曾获兰州军区第三届昆仑文艺奖。

游子恋橘

前日,我逛边城乌鲁木齐水果市场,见得一种个大圆红的橘子,问及摊主橘产何方,她以荆州公安作答。

近年来,边城多见川橘、湘橘卖场,今见到故乡柑橘上市,脸面犹如橘子放光。

凡品皆有名。我逗乐摊主,她人卖川橘湘橘,你卖的可是“荆橘”,因此橘产自中国名城荆州城南章庄铺,又因“荆橘”与“金举”同音,故称“荆橘”。祝你旺财,每天“金举”!几句话,把少妇乐得脸上像朵花。“我卖的是(金举),八块钱一公斤”。她用地道的新疆白客话吆喝,召来顾客扎堆。

我的故乡在湘鄂边界的章庄铺镇,属武陵山脉东端。高兀的地势,纳日月光照之精华;肥沃的黄土,汲东西秀水之灵气,使得这万顷沃土山水灵秀,成为种植柑橘的一方宝地。

“文革”始发之年,我在这块土地上的一所“耕读中学”就读,近处有教学实习的卷桥林场。一日,刘场长召集学生赏橘,柑橘尽管吃,橘的籽要留下。我们留下几盆橘籽之后抹嘴而去,可浸润在味蕾上的酸甜橘味,成了游子几十年洗漱不去的乡愁。

当年的几盆橘籽,经过半个世纪的嫁接繁殖、筛选换代,早已被国庆一号、纽荷尔橙、长红脐橙、美国红桔、官溪蜜柚等优品取代。昔日的茅草荒山,早已变成花果之山。

解甲之后,方有时间常回故乡,探亲访友,游观乡景而不亦乐乎。去处最勤的是橘林,经与橘林亲密接触,深悟橘之灵性后,就浓厚了我恋橘的情愫。

一日,我站立在庄盛肥业有限公司高塔,举目四望,只见那起伏层叠的橘林,碧绿葱翠,近看似玉树婆娑,远眺如雄师列阵,绿荫如盖地笼罩在一望无际的山冈上,与我所居的铁色戈壁形成绿黑的对照。

富含微小气孔的橘叶,利用光能吸收水分与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负氧离子。因此橘林又是城市望尘莫及的天然氧吧。不信你在卷桥水库小憩几日,定会洗去肺尘而心旷神怡。

橘叶因饱含叶绿素而四季常绿,媲美紫金楠竹经霜浸雪冻而色泽不衰。唐朝宰相张九龄留下“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的赞美诗句。

一棵成年橘树,开花上万朵。花朵瓣白蕊黄,清馨素雅且芳香四溢。春日里,晨曦开窗,闻得一股浓香袭人,问得家弟,方知浓香从十里之外的橘林飘溢而至。瞬时,我晕香在南宋学者张栻“春风吹得绿成荫,积雨初收柳条轻。记得湘中最佳处,橘花开时香满城”的绝唱里。

在橘花盛开的时节,当你漫步橘林,犹如走进山水画卷中。山上橘林,橘花竞相怒放,蜜蜂忙着采蜜,蝴蝶双飞戏花,雀鸟追逐调情;山下湖水:春波荡漾,鱼儿板籽,鸥鸟吟哦,鹅鸭咏唱……

此时此刻,如诗如画。

此时此景,如醉如梦。

大自然的和谐带给人们的惬意快感,造就了春游休闲的天堂。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树木褪出盛装,裹紧身子度寒冬。桃、李、梨诸果,早已畏寒谢幕,等待来年的重生。唯有柑橘蜜柚,在等待霜降寒露为它灌糖增蜜,挂红添彩。此时,在章庄一万二千多亩的橘园里,那压弯了母亲脊背的且大、且圆、且红的柑橘,似绣球、像元宝、如灯笼,染红了荆南山冈,妆点出荆楚大地上的秋彩之红。

大文豪东坡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春华秋实。果农们经过修枝、疏果、浇水、除草、施肥、灭虫等工序的精心育管,用汗水守望春、夏、秋三季,终于盼来了丰收的季节。只见运橘的长龙车辆,满载着果农的丰收喜悦,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笔落至此,不觉心血来潮,赋出四两油来:百里平湖先知秋,万顷果园金染透。卷桥荆橘扬美名,华夏市场抛绣球。

橘树扎根沃土而坚挺不移,橘花不争艳丽不比大小不攀高低而独放芳香,橘叶经风吹雨打寒冬煎熬而绿色不褪,橘果经秋寒霜浸而色泽更红,最后,全裸献出。

橘之顽强、橘之圣洁、橘之高尚,橘之奉献,当今世人,尤须习之。

章庄乃丘陵冈地,气候温和且黄土肥沃,偏酸性土质宜种柑橘。先后有镇党委书记李维、呙于松、刘成喜三任书记接力,谋划打造全国知名的柑橘强镇,加快推进柑橘产业园建设步伐,进行柑橘深加工,以产业园带动柑橘产业大发展,形成公安北有葡萄、南有荆橘的特色果业,尽快将全镇六万多村民带进小康。可见,靠柑橘致富的理念,已形成全民共识。

柑橘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橘文化的提升。于是就有了一年一度的“柑橘节”。“走进橘乡一日游”等系列活动。鄙人之见,乡人的胆子可再大,方法可再多,旅游设施可再全,要立足章庄,放眼全国。我国西北、东北皆不产橘,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要强磁场、增吸力,把塞外游客引进橘乡,入住灵秀章庄。

故乡秋色美,边城风雪急。正值乡人举办性灵公安柑橘节,围着橘园赏橘、采橘之时,游子也遥相呼应,在边城围着火炉品橘,于是就品出这些浸透乡思的恋橘文字。

棉暖人生

历代君王均把“衣”“食”作为民生国策。黎民百姓为感恩天朝,将君王、刺史、县令尊称为“衣食父母”,沿用至今。尊称泛滥,便将各级地方主官统称为“父母官”。

章庄镇半山半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高处种棉低种稻”,自古以来,成为丰衣足食的棉粮之仓。

一条大港横卧双星村,两边高地全种棉花。在我刚能拿起锄头时,便跟随大人下地薅棉花草。家里人多,家父将六把锄头磨得光亮,在锄把刻上记号,像兵器似的挂在屋檐下。那个时代没有除草剂,除草全凭家家户户人手一把锄头。

“棉锄七遍白如银”,这是农家人口口相传的种棉秘笈。薅草不仅除去与棉苗一同疯长的杂草,还起到松土增氧的作用。俗话讲:“男人怕薅草,女人怕挑担。”要给棉花锄上六七遍草,是男人最讨厌的农活。“雨不锄草,阳不补苗。”烈日之下,上百把锄头一字摆开,男女老少挥舞银锄,在棉田演奏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交响乐。乐声中,男人们耐不住性子,不是在剔“绊根草”时给棉苗剃了光头,就是薅出一堆堆的“黑鱼窝”。队长开骂,女人生气,倔犟的男人们索性锄头一扛,扬长而去,留给生气的女人们薅个日落西山。

我在弯腰、挥锄、剔草、培土中学会了薅草,相继又熟悉了间苗、施肥、中耕、打药、整枝、摘尖、拣棉花等农话。

勤劳的公安人民,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薅草劳作中,将三十多万亩棉田薅得寸草不生。待到秋收之时,呈现出一望无际的洁白世界,绘制出“银公安”的壮美景色。

中国是产棉大国,历朝君王依赖棉粮维系国计民生。清乾隆三十年(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帝巡视“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花为背景,主持绘制出一套从布种、管理纺织、染色成布的十六幅全景图谱,题名为乾隆御书《棉花图》,每图附七言诗一首。其中《灌溉图》曰:“土厚由来产物良,却艰治水异南方。辘轳汲井分畦溉,嗟我农人总是忙。”展现出一幅北方取水种棉景象。“横律纵经织帛同,深夜轧轧那停工。一般机杼无花样,大辂推轮自古风。”此为织布诗,南北类同。《棉花图》诗图并茂,意蕴万千,将棉花种植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种棉工序由此定格传承。

清末年间,凤凰县书童熊希龄在完成自选绘画作业时突发灵感,画出一株枝叶俊秀、蓓蕾初绽的棉花,题诗一句“此君一出天下暧”,因而被誉为“湘西神童”。熊希龄睥睨荷花、牡丹、桂花,独尊棉花为“君”。“君”遍天下,普世皆暖。熊希龄少小立志,胸怀博大,成为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

年上海竞选市花,棉花艳压群芳、独占花魁,成为市花。上海人爱花,更懂得知恩图报。此后,洁白如玉、温暖如春的棉花,成为爱侣情人的信物。

年12月下旬,当我成为高原汽车兵后,松桃公社人武部给我发了皮帽子、毛皮鞋(皮大衣和皮褥子到部队后发)。婆婆捏着透着羊腥味的皮帽子和毛皮鞋说:老大出门在外头脚都不冷了,只怕胸部受凉生病,有件棉背褡就好了。母亲听在心里,翻箱倒柜找出一块灰布和一包棉絮,婆媳两人用一天工夫,给我缝成一件棉背褡。我将背褡试穿在身,父亲前后细看,拍着我的肩膀说,这灰色棉背褡,像古戏中的铠甲,你就穿上这件铠甲出征吧!

无袖即背褡,又名马甲、坎肩,在布层中铺上棉絮,即棉背褡。穿着贴身舒服,是暖胸暖背的护身之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穿着婆婆与母亲缝制的棉背褡来到雪域高原,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穿着自带体温的棉背褡入睡,暖烘烘地进入梦乡……

棉花浑身是宝。棉绒纺线制衣,棉被遮风御寒;棉纤维除用作纸币原料外,更是现代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其提炼出的无烟硝化棉,是枪炮火药中的强力推进剂;棉籽油可食用或用作工业用油;棉梗、桃壳除作烧柴外,可加工成建筑用板材……所以棉无弃物。

据章庄铺镇李平镇长介绍,村民在市场经济调节下,侧重林果种植,棉田面积略有减少,但章庄人民仍在种植棉花,为国计民生作出贡献。全镇种有亩杂交棉,年产棉花百万公斤,每亩收益可达两千元,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深秋回乡,来到曾经薅过草的棉花田,见得炸开的棉桃白云朵朵,半炸的棉桃露齿含笑。压弯枝头的棉桃,随着微风上下摆动,似向戍边归来的老兵点头致意。瞬间,我被团团洁白的花朵包裹,浑身涌动着一股暖流。

一个人从生命的开始至结束,都会被“棉”层层包围。棉花,用洁白昭示心灵,用身体温暖人生。

“美人蕉”的传说

一个粽子祭祀一位伟人。

一位伟人感召出国人的亲情与爱国情怀。

粽子与屈原,物质与精神的转换,造就国家的法定节日。

端午节前,妹妹从吐鲁番捎来一筐“美人蕉”粽子。她在电话里讲,粽叶采自吐鲁番的艾丁湖,糯米是二哥从老家双星村寄来的自产杂交稻,是她亲手包出的我最爱吃的“美人蕉”。

放下电话,我已亲情满怀。

一个粽子,何以享受“美人蕉”艳名?

此粽子长不过八分,高不过三寸,前尖后凸玲珑精致,模样极像前朝妇人的裹脚,乡人俗称“美人脚”。我则认为食“脚”不雅,又因“脚”与“蕉”同音,故赐名为“美人蕉”。

闻着清香的粽叶,嚼着糯黏的甜粽,浓浓的乡愁就涌上心头。

小时候,我们六兄妹扯着婆婆(祖母)的衣襟,在长江南岸的牛浪湖畔长大。每年端午之际,提上竹篮,拿上剪刀,跟随婆婆去湖边采摘芦叶。苇杆一人多高,小孩们够不着,我们将苇杆搬弯倒伏,好让婆婆剪下那些绿嫩而又叶宽的叶子。婆婆将一匹匹芦叶重叠整齐,用蒲草捆扎成把,用篮筐和包袱包好,我们前呼后拥地帮婆婆把芦叶弄回家。回家后,将芦叶放入脚盆,用清水一片一片地清洗干净,放在锅里煮熟后浸泡待用。包粽子时先将糯米淘洗干净,沥干水后,就缠住婆婆教我们包粽子,讲故事。

婆婆出生于澧县梦溪寺的洪姓大户人家,一双标准的“三寸金莲”,步行出她的教养与智慧。婆婆女红精细,尤以纺线做鞋、包粽子拿手。

在我们的催促下,她拿起剪刀剪齐芦叶头尾,折成斗状后,教我们用调羹舀多少米,用筷子捣实后折叶封口,用牙咬蒲叶将粽子捆实……她一边教,一边讲述着粽子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朝廷有位蛮有本事的大官叫屈原,因效忠楚国,喜欢百姓,看到国家衰败而生气,气不过就投江自尽了……

老百姓心疼屈原,怕他身子被鱼虾吃了,就用粽子喂鱼虾,就像你们钓鱼撒窝子一样。你们去郑公渡船码头看赛龙船时要带上几个粽子,扔进河水,扔得越远越好。

我们问婆婆,吃饭要菜,粽子中要不要掺些菜?婆婆告诫,掺了菜的粽子就不真了,白晶晶的米粒中是不能掺假的。

那为啥把粽子包得又小又尖呢?婆婆说古人以脚小为美,就像我的脚一样,你们看美不美?我们就起哄笑闹,婆婆的脚是粽子,粽子是婆婆的脚……

婆婆得意地微笑,就是这“美人脚”粽子,还救了你们伯父一命呢。民国三十四年(年)端午节前几天,周乡长要抓你们伯父壮丁,得到消息后躲到澧县大围垸去了,结果把我和爹爹(祖父)押到乡公所要人。恰好过节,周乡长要给官府送礼,逼我包了五百个“美人脚”了事。要不,你们伯伯当炮灰不知倒在哪个旮旯了……

我们没学会包粽子,倒是听了满脑壳的粽子故事。只是妹妹心灵手巧,偷偷地学会了包粽子的手艺。

婆婆包的“美人脚”,不仅受到左邻右舍的恭维,还名扬十里乡村。年端午节我订婚送礼,婆婆拿出绝活,包了八十个“连心粽”。她将蒲叶从粽子内穿进由粽尖穿出,尔后粽尖朝上,十个一连。只见那一串串心心相连的“美人蕉”,就像芭蕾舞女披着绿色羽裳在舞蹈。

包粽子要技术,煮粽子更有窍门。年,我在库尔勒中心兵站当政委,为纪念端午节,组织官兵包粽子,战士们将几大盆粽子倒入翻滚着浪涛的大锅中。霎时,见得浪涛把粽子冲得米叶分离,那飘浮的粽叶像松西河泛滥时洄水湾的一丛丛浪渣。那天,官兵们没有喝上雄黄酒,倒是喝饱了糯米汤。

生为楚人,受楚文化熏陶,大多是从过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船启蒙的。上学读书,方知屈原爱国。读了《离骚》,我就开始发“骚”了,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以此励志。战友们看见后鄙笑于我,当好兵开好车就行了,还求个卵子的索?我却不屑,在“求索”路上,用四十年的军旅历程,在路漫漫的川藏线、新藏线上,在天山峡谷和大都市里,实现了我上下求索的抱负。

端午节,食粽者众,多为饱腹。我等食粽,重在品位。每食之前,将“美人蕉”置于掌心把玩欣赏,便窥探出了“美人蕉”的灵魂。

闻其粽名:“美人蕉”入耳即悦,秀色可餐。

观其粽形:竖看似笔指《天问》,横看似剑指秦关。

品其粽质:洁白塑人生,糯黏藏锦绣。

回其粽味:满嘴生津,余香千年。

一个粽子,包裹的是营养,凝聚的是精神。

原标题:《群山丨杨先金:游子恋橘(外两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