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张兆和给沈从文发了个电报:乡下人来喝杯甜酒吧。可惜邮局没收,不然沈从文见了不知该有多欢喜。这可是他心爱的三三发来的!
三三是张兆和的别称,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妻。
沈从文第一次认识张兆和是在自己的第一堂课上,然而木讷的沈从文在课上洋相百出。在学生欢快爽朗的笑声中,他一眼就看到了窗边第二排那个皮肤黑黑,眼神清亮的女学生张兆和,自此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因是师生恋,且是从文一厢情愿,故而沈从文不敢当面向自己的学生张兆和表白心意,只好悄悄地给兆和送去了一封情书。
张兆和聪明可爱,活泼任性,身后追求者众多。她调皮的把他们送来的情书按顺序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十三号”。
癞蛤蟆?是了,当时沈从文学历不高,仅小学毕业。虽在校任教,但孑然一身,有时甚至无法解决温饱。与他相比,其他追求者可以说是“青蛙”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从文给张兆和寄去了一封封情书。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但对沈老师这份笨拙浓烈的爱始终保持着沉默。直到有天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老师因追求学生张兆和不成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写给她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胡适理论。
张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这个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适看完信叹为观止,帮着沈从文善意解释,他很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摇头,不要去讲,老师不应该这样子。
不应该这样子,又应该哪样子呢?
张兆和自己也没想明白,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情书轰炸。
沈从文见张兆和在风波过后依然没有理睬自己,不知怎么办,只好提笔接着给她写信:“每次见到你,我心上就发生一种哀愁,在感觉上总不免有全部生命奉献而无所取偿的奴性自觉,人格完全消去,自尊也消失无余。”
沈从文十五岁离家,跟随部队迁徙辗转各地。这许多年里什么苦没吃过,什么跟头没栽过,可都过来了。独独到了张兆和面前,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沈从文捧着一颗柔弱、期盼的心伏在张兆和跟前,执着地等待她的怜悯与眷顾。
他什么都没有,除了一颗无法克制爱她的心和浓烈质朴厚重的情。他给心里的人儿写了一封封书信。他在信中写道:“……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我愿意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不经意间的一瞥,从此再也没能忘记那张脸庞。张兆和清亮的眼神和独特的气质犹如一树梨花怒放,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动的痕迹,惊艳而又美丽。沈从文的心愈发坚定起来,“我要同她一起!”
年,张兆和毕业后回到苏州老家。没想到当时“本该在青岛”的沈从文居然跟来了,还带着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做礼物。第二天沈从文敲响了张家大门。二姐张允和出来招呼。弄堂很窄,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进来吧,有太阳。”沈从文有些腼腆,摆摆手表示不进屋,问“她在否?”张允和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那我还是走罢”回头就走了。
张兆和从图书馆回来后,二姐允和笑骂,假装用功做甚,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他这个时候来啊。姐妹俩商量后,张兆和鼓起勇气大大方方的回请沈从文来家里作客,“我家里有许多弟弟妹妹,你可以来玩”。可见那时沈从文为期四年的情书轰炸终究是有些成效的。
回到青岛后,沈从文心潮澎湃,难掩欣喜。因为三三对他也是有意的!思及此,立即给二姐张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很快得到回信。张父开明,只说了句“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年,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平中央公园结婚。
沈从文曾在信中对兆和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次,他终于喝上了心心念念来之不易的甜酒。
但好景不长,新婚不到四个月,沈从文那远在凤凰县的老母亲病重,他甚为担忧,便独自踏上了回乡探母的旅程。顺沅水游入湘西最深处。
沈从文在途中不断给妻子兆和写信。写湘西景色独特秀美,山水玲珑剔透。偶时过一险滩,滩声吼得人耳朵发木,手也冻得麻木,便停了笔,呵气搓手取暖。目光流转,看着不动的山与树,流动的水,听水手唱橹歌,同乡人讲野话。待到险滩一过,随即提笔续接信文。
刚至桃源,他在信中写道:“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都想到你……”
途径沅陵,坐小舟过沅江时,写道:“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山水美得很,我想你一同来坐在舱里,从窗口望那点紫色的小山。”
沈从文在书中写桃花源里那个带水獭帽子的朋友,又爱收藏字画又爱讲野话,实在是一个雅俗兼具的人;写沅江上那个年岁七七却健壮如古罗马人的老纤夫,数钱时尤为神气;写那靠水吃水的多情水手将一月用命换来的钱交付到莹白如玉的人儿手上,旁边吊脚楼上还有豪爽叱骂人的妓女……他把所见所闻悉数讲给兆和。
夜晚山间凉爽,不时传来竹雀画眉的几声叽喳。从文枕着桨声橹影,写道:“三三,我想睡到来想你,故写完这张纸后就不再写了。我相信你从这纸上也可以听到一种摇橹人歌声的,因为这张纸差不多浸透了好听的歌声。”瞧,这人连听了新鲜的歌都要与兆和提一嘴。
沈从文独自回乡,不曾想到自己对兆和的思念如此之深——当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甚至连安心写文章都有些困难,于是他向三三写道:“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到,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三三,我只是欢喜为你写信,我真是这样一个没出息的人……”
包含这些甜到心坎的句子,出自沈从文在阔别湘西多年之后,告别新婚妻子张兆和,独自踏上了回乡的旅程中所写的书信中。旅程中所写的书信中的13封被收录于沈从文非虚构散文精选集《我在温习你的一切》里,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沈从文对妻子的思念。“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的轻轻的叹息,我幸福得很,有了你,我什么都不缺少了……倘若要我一个人去生活,作什么皆无趣味,无意思。我简直已不像个能够独立生活下去的人。你已变成我的一部分,属于血肉、精神一部分。”
定是心中深藏着至真之情吧,不然他怎么会用己身血肉灵魂来形容她,死生不离。可于张兆和而言,这一世终是有憾:“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过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善良的人……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此是后话了。
这趟湘西之行是沈从文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次旅程,他在晨曦暮色里望着湘西的秀美,心里始终想着妻子的好,用真诚而谦卑的姿态,道尽了只属于他对她的爱与思念——而这爱与思念,让他心中进一步迸发出对人生的更温存的体会、更慈悲的认知。可以这样说,正因有了这趟旅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才有了一个“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沈从文。
他提笔:“三三,算算时间,你应当在桌边吃午饭了,我估计你也正想到我……”
作者简介:沈从文,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