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克林凤凰县ldquo香格里拉rd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 http://pf.39.net/xwdt/180828/6489068.html

凤凰县“香格里拉”——凉灯村

明克林

「图文编辑自“涅槃·摄影家眼中的凤凰精准扶贫”驻地拍摄计划成果展」

凉灯村坐落在凤凰县山江镇北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云雾缭绕,平均海拔余米,自古有“鹰飞不过的峡谷”之称。全村共有户,共计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1户,兜底6户,属典型的苗族集居贫困村。这里有亩广袤山林和富含锶、硒的山泉水,这里完整保留着土墙黛瓦的传统民居,这里传承着厚重的苗族古老文化,被誉为凤凰县的“香格里拉”。

年入选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评审的中国传统村落。精准扶贫以来,勤劳的凉灯人奋发图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植业、资源利用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凉灯成为了精准扶贫和生态保护实现双赢的典范。图/文明克林

1.凉灯苗寨坐落在凤凰县山江镇北部,深藏在湘西大山深处。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群山绵延,云雾缭绕,自古有“鹰飞不过的峡谷”之称。年入选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评审的中国传统村落。

2.54岁的村秘书王如金因五角钱未能考入初中而在家务农。盼脱贫,许多人名字里都有金字,村支两委里就有三金:书记吴求金、主任吴宜金、秘书王如金。但很长时间里这里仍是凤凰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乡村之一。

3.年,村民开山劈石、义务出劳、历经艰难,在国家扶持下,终于通了公路,今年加装护栏。公路连通全村5个自然寨,以前去镇上3个多小时现在只要20来分钟。

4.带领全村改变落后面貌一直是我的梦想。去年在复垦途中翻车的村支书吴求金失去了一条腿,他依然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村支两委和工作队在二组现场商议一组供水管道的维修问题。

5.靠山吃山之药材产业篇。村民上山采摘铁马鞭、鸭石草、山雷莲、相血成、岩风防等名贵草药。有的村民一次赶场卖药材可收入一二百元。凉灯五组75岁的吴叭妹和她的孙子在整理金银花。

6.靠山吃山之竹笋产业篇。对口扶贫的县林业局引进竹笋加工厂,还种植了一年两采的雷竹亩,今年村民纯收入超过二十万元。村民采挖竹笋多则多元一天,少则元一天。

7.靠山吃山之山羊养殖篇。五组的建档立卡户吴杰生、吴元香夫妻尽管身体不好,仍自强不息,不仅种了3亩糯谷,还养殖山羊70只,一年可创收两万多元。

8.靠水吃水之酿酒产业篇。今年初,村里引进了酿酒厂,用的是村里产的糯谷和凉灯富含锶、硒的山泉水,半年产销白酒、黄酒数万斤,10个村民就近就业,带来了可观的集体经济收入。

9.靠水吃水之糯谷种植篇。免费提供种子、肥料,以比粘谷高出1块的价格包销糯谷。全村种植糯谷多亩,为全村种植户创收90万元。五组的建档立卡户吴青保种了4亩糯谷,村支两委在田边喜看长势良好的糯谷。

10.靠水吃水之稻花鱼养殖篇。凉灯的田被当地村民称作“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山丘”的梯田。现全村一半稻田放养了放养稻花鱼。三组的吴金忠夫妻五亩稻田放养了稻花鱼,几天里收入多元。

11.互联网+精准扶贫。互联网拓宽了凉灯人的脱贫路。今年村里通网,二组建档立卡户、21岁的预备党员龙志旺作在淘宝网注册了网店,利用网销平台销售凉灯稻花鱼、竹笋、蜂蜜等特色产品。

12.输血不如造血。三组的建档立卡户46岁胡杰云是个单身,不会汉话,独自赡养母亲,生活艰难。村里安排他做了护林员,还种了5亩糯谷,收入过万。收获季他的妹妹赶来喜收糯谷。

13.扶贫更要扶智。村秘书王如金在给五组村建档立卡户71岁的民龙七文夫妻宣讲义务教育和养老保险等政策,鼓励他们一定要让孙子读完初中毕业,争取读高中或职院。

14.教育扶贫改变命运。凉灯一组建档立卡户吴金邦的女儿,考上湖南农大研究生的女儿吴永美高举录取通知书,站在71年前的老宅门前。

15.勤快闲不住的凉灯人。凉灯五组建档立卡户65岁的吴妹求,三个儿子外出务工,老公去年不幸去世,自己农闲打工,农时务农。她一个人种了三亩玉米,收了玉米她又要去凤凰县城打工去。

16.两危改造保留了传统风貌。改造中保持两青石、土砖、黛瓦原有结构风貌。为修旧如旧,两危改造所用的土砖都是从山江邻村拖来的拆旧弃用的土砖。

17.两危改造让村民住上了安全屋。年久失修的房屋已严重威胁到村民们的安全,村里及时启动了两危改造,全村完成了户两危改造,让像吴宜先这样的贫困户住上了放心屋。

18.厕所革命让苗家更清洁。现在像二组的欧玉花一样的凉灯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告别了脏烂差的历史。今年全村建成饮水主管10公里,家家通了自来水。

19.村道改造让苗寨更靓丽。精准扶贫以来,全村铺设了米的石板路,告别了烂泥路、到处是猪牛屎的历史。五组69岁的建档立卡户吴八妹行走在整洁的石板路上。

20.健康扶贫让贫困户病有所医。镇卫生院每年入村做B操、血常规检查和巡诊,让建档立卡户享受健康扶贫服务。杨艳医生和村医在为建档立卡户71岁的吴松林签订家庭医生预约服务协议,检查身体。

21.精准扶贫让凉灯二组低保户53岁的吴云恩来摆脱困境。8年前他承担了失去父母的五个侄子养育重担。他做了护林员,三个年幼的侄女今年8月进了州慈爱园。他说,以前愁的睡不着,现在晚上都是笑的。

22.“朝日满檐鸡犬静,荻篱深处有炊烟”就是凉灯二组凉灯长卿饭店的场景。45岁外出务工的龙成凤夫妻,今年8月回乡创业开起了农家乐。他说,最幸福的是一天忙碌之后,在家里还能听到老人的叮嘱和小孩的关心。

23.苗族文化的传承---婚礼。大肥猪、苗银苗饰、拦门酒、苗歌对唱等元素,都是苗族先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在凉灯村二组外出打工的王三妹出嫁这天,喜庆的祝福在大山之间悠悠回荡。

24.苗寨文化的传承---武术。苗族作为蚩尤的后人,凉灯村男女老少都崇武健身。昔日陈渠珍麾下的黑旗队队长龙长卿的重孙、州级苗族武术传承人67岁的龙正云在表演四门棍。

25.每个苗寨都是一串璞玉宝珠。全村所有民居都是清一色的土石结构的古老建筑,凉灯坡陡坪少,所有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建,黄墙黑瓦,层次分明,被称为湘西的小布达拉宫。

26.森林覆盖率高多有珍稀树种。凉灯四组有一颗神树—千年川黔紫薇“夫妻紫薇”,是凉灯人心中的树神。71岁的吴世清、70岁的王其爱夫妻像其他村民一样常来村头祭拜神树。

27.凉灯人崇敬自然爱惜树木。古朴的山寨,古树林立。这棵千年金弹子,有人出价80万元购买,但一组组长、村综治专干吴文科说,给再多的钱也不会卖。

28.古朴民居人文成为艺术家天堂。画家黄于纲的《凉灯:山这边的中国》,讲述着凉灯的故事。他的凉灯专题画展在北京引起巨大轰动。年教师节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的于轶文画家在凉灯一画就是9年。

29.风景树林是村民歇凉的好地方。一组的64岁的龙送门、龙七花结伴到屋后树林里歇凉玩耍,用苗歌歌唱精准扶贫带来的好生活,用苗歌歌颂党的浩大恩情。

30.精准扶贫给了凉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留住了凉灯的绿水青山。凉灯,这个留得住乡愁、稳得住人心、守得住幸福的美好家园,正以她美丽热情,敬待您的到来!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中国摄影报》邮发代号1-对开每周两期24个版全彩印刷全年期共元

怎么订阅年报纸

年9月15日-12月31日

前往邮局订阅或拨打邮政订阅热线咨询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订阅

扫描中国摄影报在线订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