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高二年级读书分享活动
富县高级中学雕阴书院-10-:35
为营造读书氛围,让同学们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搭建交流平台。畅谈读书感受,展示读书成果,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我校高二年级于10月27日下午16时在报告厅举行读书分享会,本次读书会分享的作品是沈从文的《边城》。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座城,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另一座就是沈从文的《边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的《边城》,一同走进他笔下的湘西,感受那个让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乔主任致词
边城读书分享
学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边城》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图卷,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文中的茶峒,依山傍水,宁静古朴。在当时纷乱的时局中,茶峒却一如既往的平静,正如《桃花源记》里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在这样的环境中,茶峒人也质朴而善良。
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人性纯真,民风淳厚,淡泊超然,没有被现代文明所羁束,散发着田园乡土之美。
01
故事情节分享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02
作者背景分享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古城人。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被读者誉为“边城圣手”。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新与旧》《主妇集》等。时间证明,他的许多作品在今天依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沈从文先生的一生是坎坷而奉献的一生。他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等,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他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边城”的原型并不是沈从文先生的家乡湖南凤凰古城,“边城”的本来含义即是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交界处的城,也就是凤凰县北部花垣县的茶峒镇,不过,年这个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
年沈从文开始创作《边城》,完成于年4月19日,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传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作者笔下所描述的农村原生态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平人性的人生形式”也消失殆尽了。所谓的现代商业文明渗透到偏僻的湘西,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淳朴善良的民风难以维系,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希望通过手中之笔构筑一个理想的归复天然人性的世界,通过推重湘西人的这种美好的人生方式,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洪涛曾说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也是在《边城》这本书中,不同于传统“乡村”文学反映农村的文件陋习与群众的不觉悟,而是表现出山区的古朴民风与人们的纯洁操守,如果说,鲁迅先生起始的中经20年代与之一,一脉相承的乡土文学,表现出对社会人性丑恶所持的态度是愤恨的,那么《边城》笔下动人的爱情故事则是怨而不怒的平和。
03
人物形象分享
翠翠是一个真善美的女孩。
在文章的第一章第一节中,“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翠翠的生长是自然教化,沈从文先生没有按照一般作家的描写方式,没有刻画翠翠是何等的貌美,而是将她融于大自然,使翠翠的形象和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融为一体的,使我感受到的是她身上蕴含着的无限的自然美。清纯可爱的翠翠、浓缩了人性最纯美的形态,以及对于自由的追求,使我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与淳朴所散发出来的耀眼的光辉。
对待爱情也能体现翠翠独特的“美”,在书中的第二章第四节里,傩送邀请翠翠上楼等爷爷,却被翠翠误会,随口红着脸骂了句:“你个侼时砍脑壳的”,这少女般害羞的举动使我看到了一个少女内心的真实和对爱的朦胧,翠翠的一颦一笑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让我看到了翠翠的纯洁可爱,像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自然又不失娇俏。
翠翠的一个原型是崂山少女。有一次,沈从文先生乘汽本去崂山,在北九水看到一个清纯明慧的乡村女孩,女子给沈从文先生留下颇深的印象。此时,沈从文先生正在酝酿创作小说《边城》,这个崂山少女是一个很好的原型,使沈从文先生脑海中翠翠的形象顿时鲜活了起来。
另一原型是张兆和。她是沈从文在中国公学讲学时所教的一个女学生。时年十八,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在学生中是公认的校花。因肤色微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黑凤”的身影从此费尽了沈从文大脑的屏幕,而且愈来愈鲜明,愈来愈深入,再也无从抹去,最终成为作者的终生伴侣。
还有一个原型是“绒线铺里的小女孩”。在一座小城里,看上了一个“绒线铺里的小女孩”,于是借买系草鞋的带子,到绒线铺里去了三次。
所以翠翠形象是集“绒线铺里的小女孩”的天真骄傲,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的朴实善良、“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的美貌与沉静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合体。
傩送是一个为人仁善、乐于助人、不嫌贫爱富、随和善良的人。天保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边城的茶峒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建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04
小说主题分享
淡雅优美的艺术风格。写人、叙事、状物都是在自然平淡中显露神情异彩的。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是“美”。小说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第一主人公翠翠是“美”的化身,第二爷爷是“美”的代表,第三天保和傩送是“美”的传承。边城中的人有着美好、淳朴的人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摩擦碰撞,擦出了边城中别样人情美的火花,小说的“美”还体现在人和人之间的人情美。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处处都是美好的乐园图式。这里远离都市,远离所谓的文明,这里有独属于少数民族的纯真和美。而这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美也正突出了沈从文先生所说的:“我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此外,在风景美的小城之中,还蕴含着水乡独有的习俗美。美观防潮的吊脚楼、热闹激烈的划龙舟、以歌为媒的爱情表白……而这柔美的水乡之地,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陕北,热烈激情的腰鼓、豪迈粗犷的信天游。这两个南北之地,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种不同地域环境、社会风俗的碰撞,值得深思,也更加凸显了边城地方的风情美。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美。一片山明水秀的天地之中,一群善良的山民们却上演了两出爱情悲剧,这其间表现出生命的悲剧、人性的悲剧,也就是生命缺乏主体性和人性的简陋所造成的那些至纯至真的人们的悲剧;同时这悲剧中还寄托着作者文化选择的悲剧感,他难舍古老的农业文化,排斥鱼龙混杂的现代文化,但却阻挡不了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于是只能徒自伤悲。《边城》中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的悲剧,二是生命的悲剧,三是人性的悲剧,四是文化的悲剧。
鲁迅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这样定义悲剧:“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同样是悲剧,小说《边城》中的悲剧则有着一种不疾不徐的哀伤,从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暗生,到亲人离世的重大变故,处处体现着沈从文身为作家浓郁的悲悯胸怀。这种独特的写法,也是沈从文常用的一种写法,虽然不以情节来取胜,但是鉴于他对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洞察,最终成就了《边城》经典之作的文坛地位,对文坛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
通过读书分享会的形式重读《边城》,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摄影|杨淑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