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寒露“武陵腹地,青山凝碧曾是血;沅水之上,绿水流辉应为魂!”立夏时节,穿行湘黔边,公路随山势蜿蜒起伏。目之所及,这片曾经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处处蕴含着勃勃生机,闪现着时代的光芒。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从铜仁·凤凰机场一下飞机,就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菖蒲塘村。他叮嘱大家,要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特色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黄牛养殖成为湖南凤凰县禾库镇群众的重要增收渠道 刘志秋摄眼下,菖蒲塘村的猕猴桃已完成人工授粉,进入关键的坐果期。站在村里的“网红”游道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支架在山坡挺立,绿油油一片。“再过一周就要进行疏果,除了疏剪过密的短果枝,还要疏去畸形果、疤痕果等。”43岁的村民田茂华,种植的14亩猕猴桃已进入盛产期。他告诉记者:“我在贵州贞丰县的一个基地任顾问,进行剪枝和病虫害防治指导。我还从事猕猴桃幼苗培育和销售,年产销30多万株,客户主要在贵州铜仁,也覆盖了重庆、陕西等地。”田茂华只是村民中开展“技术输出”的一员,菖蒲塘村有一支由多名妇女组成的“女子嫁接队”,凭借高超的苗木嫁接、管护技艺常年忙碌在贵州铜仁、重庆秀山等地,年创收达多万元。菖蒲塘村依靠科技发展壮大水果业,如今,全村产业发展面积由年亩扩至年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元增至年元。“躺在花丛中,宿在花尖上。”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的“花涧民宿”背倚青山,前临沱江。沿着年底通车的千云公路(湖南凤凰县千工坪镇到贵州碧江区云场坪镇),来到这个标注着精准扶贫精彩荣光的山村,切身感受到的是当地村民的感恩和奋进。湖南凤凰县廖家桥乡菖蒲塘村猕猴桃示范基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寒露摄空中,不时响起在铜仁·凤凰机场起降的飞机轰鸣声;眼前,蛙声、鸟声、水声、风声,还有游客的欢笑声,声声入耳。竹山村,是苗族聚居村,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湖南省文旅厅驻村帮扶和凤凰旅投集团公司的带动下,竹山村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产业,让生活变“场景”、工匠变“公”匠、“社员”变“演员”,走出了文旅、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5月5日下午一点半,一辆“贵D”牌照的客车停在竹山村1组的停车场,10余名游客下车后,扫场所码、展示行程码、测体温后,迎接他们的首先是苗家“拦门酒”。在游客入村必经的石板路旁,村民龙凤香每天在自家门前向游客表演用簸箕簸稻谷和玉米,每月有元工资。她感慨地说:“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傍晚时分,记者在距凤凰县城约30公里的禾库镇盘干村一片开阔草地上看到,数百头黄牛三五成群,或专注咀嚼,或安静独处,或怡然踱步,好一幅唯美的田园牧歌风光!依山傍水的凤凰县麻冲乡“竹山乡居”民宿 张顺心摄禾库是湘西黄牛的重要保种基地,当地很多村民一家生计系于牛一身。年青禾畜牧业有限公司的进驻,让村民养牛的胆子更大了,茶寨、盘干等“牛村”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禾库优质黄牛有了自己的品牌,加工后的牛肉产品走向了全国市场。为了让父老乡亲实现可持续放养黄牛,青禾公司把贫困户的荒山荒地都流转过来种植牧草。公司负责人吴杰智告诉记者,为满足“禾库牛客”的市场供应,“附近的贵州铜仁大峡谷区域有26个乡镇在帮我们养牛,其中松桃自治县今年就准备定向为公司养殖黄牛30万头。”贵州铜仁市碧江区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一衣带水,相邻老区携手共进的故事令人振奋,当地群众的日子就像“倒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原载于贵州日报年5月9日5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