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凰县禾库镇禾库安置区积极谋划推进少数民族共同富裕,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与民族资源优势,以少数民族村为载体、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为基础,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推动民族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发展。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禾库安置区位于凤凰县西北部,距县城49公里,项目总用地亩,规划建设安置住房12.73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9亿元,共建设安置房栋,安置来自禾库镇、两林乡、腊尔山镇等乡镇的建档立卡户户人。
安置区所有配套设施和建筑规划设计融合了湘西苗族文化、建筑等特有元素,依山而建,采用原木、青石块等传统建筑材料,黄墙青瓦、飞檐斗拱,房屋随地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并融入“城、街、院、楼、景”等元素,一房一街一景,形成一个“苗族文化特色小镇”。
目前,已配套建设供水、泄洪、排污等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以及幼儿园、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爱心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党建引领强化工作阵地建设
组建安置区党支部,把48名党员按居住区域分成7个党小组,推行“互助五兴”工作模式。建立8个网格,择优选配党小组长、片区网格长、楼栋长、网格管员,推动搬迁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制定居民公约,创办第一课堂,建立居家出行实训站,设立“爱心超市”,组建志愿消防队、助老助残队、水电维修队,开展“星级家庭”和“优秀公益性岗位”评比活动。
组建公益性岗位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施工单位维修服务队3支队伍,实行“三个三”管理服务机制,实现服务常态化,提升搬迁群众满意度。同时,明确骨干人员专门负责主抓安置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让创建成果直接转化为搬迁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交融发展
年起,每年农历“六月六”当天该镇都在安置区内隆重举办“中国·凤凰禾库六月六”苗歌文化节,吸引了花垣、吉首、贵州、重庆等周边省市区(县)的苗族同胞前来参与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今年中国·凤凰禾库“六月六”苗歌文化节吸引了来自省内外游客近12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约万元,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安置区还组织成立了苗歌队、苗鼓队,创建了民族爱国主义“露天剧场”,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搬迁户搬得安心、住得舒心、文娱开心。
同时,该镇全力争取在崇寨村设立高速互通,在龙角村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在安置区建立以民族文化交流和脱贫攻坚经验交流为主题的苗族银饰、苗绣、苗族食品等吃、住、行、游、购、娱一条街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旅游服务点。并加快湘西地质公园天星山景区、尖朵朵瀑布、九龙沟等景点开发和原生红苗文化的挖掘展示,努力把开发挖掘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跟文化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助力禾库镇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多措并举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结对帮扶(联系)人等力量,每月逐户逐人摸清安置区内脱贫户、监测户务工就业状态、务工就业地点、务工就业意愿、是否“返乡回流”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同时,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就业车间,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开发安置区公益性岗位个,为户弱劳力户提供就近就业岗位。
引进咏昌达、耀达鞋业、志辰服饰、兰泉酒厂、惹巴妹手工织品等企业。其中,今年6月新引进深圳咏昌达手袋有限公司入驻安置区,直接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余个,累计完成劳务输出余人次。鼓励外出务工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户搬迁户鼓励他们外出务工就业,确保一户有一人就业。
安置区一方面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发展产业,截至目前,搬迁群众已发展烟叶亩、优质稻亩、辣椒亩;另一方面,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在安置区周边发展蚕桑基地亩,新建5个蚕房,带动名搬迁群众参与种桑养蚕,已实现第1批蚕收益18元,今年计划养蚕3批,预计总收入8万元,可以实现在家剩余劳动力有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
安置区还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对有就业需求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根据他们的技术特长、就业意愿、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由安置区管委会统一组织和个体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签订劳务协议。目前,共完成劳务输出余人次,人均增收元。
相关文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