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前,他通过走后门上了大学后,最

年6月的一天中午,正在南京江宁县凤凰山铁矿与工人“三同”的南京大学哲学专业的学生突然接到领队老师的通知,下午集中听中央重要文件的广播传达。

原来,年以后,我国在逐步恢复大中专学校招生的同时,废除了升学考试,采用面向“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实际经验、年龄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采用“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录取,学习期满后,除一部分人根据国家需要进行统一分配外,其余的则回原单位、原地区工作。

国家做这样的改革,本意是为了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借以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可事实上,有些人仍把它当做跳出农村,离开基层的捷径,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利用关系、职权,将子女、亲友“推荐”进大学。这类现象虽然是少数,但其负面影响却十分严重,尤其是无权无势的普通平民,更是感到了极大的不公平。

在这个背景下,福建省莆田市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以知青家长的名义于年12月20日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反映说:“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自己的儿子插队后连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解决,而一些干部子弟下乡没几天就被招工、招生、招干回去了。”

对李庆霖反映的问题,毛泽东十分重视,于年4月26日亲笔写了一封回信:“李庆霖同志:寄上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听完毛泽东给李庆霖复信的广播传达,会议室里是群情激愤,气氛十分热烈。大家早就对造成社会不公平的“走后门”现象深痛恶觉了,只不过碍于能“走后门”者大多非富即贵,大家平时敢怒不敢言罢了。现在,连毛主席都知道“全国此类事甚多”,而且要“统筹解决”,大家顿时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腰杆也硬了起来,所以,议论也就比较大胆,言语也很刺耳。

但是,有一个平时颇为开朗,敢说敢干的同学却出人意料地保持着沉默,满脸通红地悄悄离开了。他叫钟志民,就是通过“走后门”进入到南京大学的。

刚满20岁的钟志民出生于一个“红色”家庭。祖父是年就入了党的“老革命”,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父亲钟学林则为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也是一位井冈山时期的“老革命”,母亲黎明则是福建省委组织部的一名正处级领导干部。

年10月,钟志民从南昌第二中学毕业后,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回到自己的祖籍所在地,著名的“红色摇篮”,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地而闻名的江西瑞金沙洲坝公社插队落户。

钟学林

没想到,钟志民刚刚在农村安顿下来,征兵工作就开始了。得知这个消息后,钟志民十分沮丧。钟志民从小生活在军营,对草绿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愫,可他到农村还不到3个月,贫下中农怎么可能推荐他参军呢?可是,钟志民实在不甘心,便斗胆到县人民武装部“毛遂自荐”,如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条件和愿望。没想到,接待他的县人武部政委也是一位烈士的亲属,对革命先烈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也知道钟志民的父亲钟学林。听了钟志民的情况后,政委就把本县另外一个乡的征兵指标“带帽”调剂到沙洲坝公社,让钟志民穿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绿军装,来到了陆军第26军76师。

到来部队后,钟志民刻苦训练、团结同志,勤奋工作,是部队有名的训练尖子,很快就被提拔为班长,并被部队列为了重点培养对象。

正当钟志民在部队如鱼得水地干着时,一度暂停的高等院校恢复招生了。毕竟是停招几年后的恢复招生,招生名额特别有限,而钟志民脸皮薄,又比较讲义气,不愿“抢朋友的机会”。可怎么才能圆自己的大学梦呢?他想到了在军中颇有人缘的父亲。

可没等儿子说完,钟学林就一口拒绝了。这位老布尔什维克一生听党的话,勤恳清廉,从没利用职权谋过自己的私利,现在要他为自己的儿子去“打招呼”、“开后门”,实在难以启齿。可是,经不住儿子的多次央求,尤其是看见身边那么多战友、同事、朋友都以各种方式为子女解决了提干、升学的问题,钟学林还是有些动摇了:儿子在基层当了好几年兵,表现也很好,自己从没有为他向任何人打过招呼,如今,孩子为了增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符合相关录取条件下想多学些知识也不是什么坏事,何况,按“哪来哪去”的原则,将来还会回部队的……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钟学林终于拨通了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的电话。就这样,钟志民如愿以偿,被南京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录取了。

钟志民虽然升了学,可“走后门”这事却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一直惴惴不安!入学后,钟志民一直想给原部队写信表示“一定学好本领,决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可是,每每想到自己并不是按正常程序推荐来的,钟志民便失去了底气,觉得自己“不配”表这样的态。所以,这封信他一直没有勇气写。沉重的心理压力下,钟志民“自虐”似地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宿舍熄灯了,他到卫生间里看书,常常一看就看到深夜一两点。生活中,他特别关心那些出生于普通人家的子女。住在上铺的兄弟不小心摔下来,把手腕扭了,钟志民二话没说,默默地替他洗了一个多星期的衣服……

现在,中央传达了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回信,把“打招呼”、“走后门”上升到“资产阶级法权”,提到事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更让钟志民感到十分汗颜,每当身边有人谈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都会“低调”地躲在角落里……这时,他已经产生了申请退学的念头,他在日记里写到:“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人不怕犯错误,只要能改还是好同志。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改正我‘走后门’的错误”。

暑假期间,钟志民代表钟学林回瑞金老家探亲。这老家,钟志民看到,老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建国后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仍然没有摆脱自然农业的模式,粮食生产仍然“靠天吃饭”!……农村多么需要良种、化肥、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啊,多么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带领大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啊……这让退学,重新当农民的念头在钟志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了。

回到家中,钟志民鼓足勇气把将自己的想法和父母做了沟通。父母都是“老革命”,本就对自己出面为孩子“打招呼”而愧悔不已。可毕竟“既成事实”,何况,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入学后的表现,钟志民都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程序上有些“瑕疵”。现在,事情都过了一年多了,又来“旧事重提”,要求退学,其他那么多也是“走后门”来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中会怎么想?这可是动了太多人的“奶酪”啊。

经过认真思考,父母表态说,钟志民有这个思想觉悟是值得提倡的,但既然已经入学一年多了,就不一定非要采用“退学”这么个“极端”的办法。既然已经认识到“走后门”是一件十分错误的事情,那就认真学习,以便将来用更多的知识回报人民,这才是纠正错误、改正错误的最好方式。但钟志民却坚持说,如果谁都知错不改,那错误就还会继续,再说,有“门路”的干部子女都离开农村回到了城,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却“扎根农村”,这不正是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吗……听了钟志民一席话,两位老革命感到确实有些道理,便松了口:“家里出个把农民也好,反正不管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同意了钟志民的想法。

8月下旬一回到学校,钟志民就向系里汇报了自己走后门上大学的经过,并提出了自己准备退学的打算。虽然社会上早就对“走后门”破坏社会公平深痛恶绝,而从中央到地方更是以传达学习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回信为契机,加大了对这方面事情的清理力度,但毕竟这类事牵涉面太广,影响太大,系里当然不会轻易表态。见“泥牛入海”,钟志民只好“越级上访”,于年9月28日找到南京大学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王勇,向他正式递交了自己的退学申请报告。报告中,钟志民深刻地解剖说,“走后门”是几千年来剥削思想的残余!干部子弟为什么不能离开父亲、母亲的“特殊照顾”去自己创立自己的生活呢?我们为人民做了一些什么呢?我们有什么权利去享受照顾?

可是,学校党委经过研究后却决定不同意钟志民退学,理由有三:一、钟志民是在中央发文要求对“走后门”来的学生进行清退之前入学的,而钟学林给相关部门打招呼的时间更早,不属于文件规定的“清退”范围。二,工农兵学员的学制本来就只有三年,钟志民已经入学一年半了,现在退学,只会给党和人民造成更大的损失。三,钟志民在学校品学兼优,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都很高,都希望他继续完成学业,以便今后“将功补过”,为人民多做贡献。

既然组织已经做了决定,钟志民当然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再次把精力集中到了学业上。

但是,钟志民的所作所为毕竟适应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认同和政治导向,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就结束的。

南京大学虽然没有同意钟志民的申请,但却十分认可他的品德和境界,认为这对在毕业生分配中贯彻“社来社去”的原则有很大的帮助,就把钟志民作为正面典型上报给了江苏省委和国务院科教组。

而国务院科教组此时正在为怎么减少、杜绝高校招生中十分普遍的“走后门”、“打招呼”现象而犯愁呢,得到这么个典型,当然如获至宝,立即向全国推广。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出了钟志民的退学申请,同时还配发了编者按,赞扬钟志民“向地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了新的进攻”,“建议大家读一读《战国策》上《触詟说赵太后》这篇文章,看看触詟规谏赵太后不要溺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的故事吧!”并声称,如果革命干部的子女不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享受特殊照顾”,“也会变质”!4天后,《人民日报》再次在头版头条进行了相关报道。20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向钟志民学习的评论文章。

正在部队检查工作的钟学林从广播中得知儿子已经递交了退学申请后,立即和老伴黎明通了电话。两位“老革命”都对儿子“壮士断臂”的举动而高兴,随后就分别给福州军区治部打电话,给南京大学党委打电报,表示完全拥护《人民日报》的编者按,坚决支持儿子的行动。并说:“孩子向我们作父母的挑战了,我们要好好地向他们学习。”

在浓烈的政治气氛下,全国上下,尤其是各级干部,都对自己是否溺爱了孩子,是否有过“打招呼”、“走后门”现象进行反思。一时间,竟然出现了一个“退学”、“退工”、“退兵”的小高潮。客观地说,这对净化当时的社会风气起了不小的作用。

但另一个问题出来了。别人都“退”了,“榜样”钟志民怎么办?

年2月2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革命简报》上批示到:“走后门”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不正之风”,“既然将钟志民退学申请报告作为教育材料批发江苏各学校学习,但又决定钟志民本人不予退学,这不是自相矛盾,惹别人议论吗?”

接到周恩来批示后,国务院科教组和南京大学立即改变态度,决定支持钟志民退学。对此,钟志民当然没意见,但他却不愿返回部队,提出,要退就直接退回当年插队的农村!因为,他参军也是“走后门”来的。学校经过研究后,很快就批准了钟志民的申请,并为钟志民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会。

2月26日,带着江苏省委赠送的《马恩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以及南大校徽,钟志民回到了自己原先插队的江西省瑞金县沙洲坝百花园生产队,重新插队当农民。

农村条件当然很艰苦,而且,上次插队,钟志民仅仅待了三个月,根本没干过农活,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但是,仅仅一年多,钟志民就成了当地农民赞许不已的“老把式”,不仅能挑重担,还学会了犁地,栽秧插谷,学会了用道地的“土话”和当地人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一个月挣下了几百个工分,成为队里的“高分阶层”……被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为了统一大家对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思想,他一家一家地做工作,讲愿景,拿出了自己所有积蓄……工程开工后,他又带着铺盖卷,吃住在工地……终于,全大队两千亩地全都不再“靠天吃饭”……

尽管如此,钟志民仍然差点“栽”了。粉粹“四人帮”后,有人提出,反“走后门”是针对老干部的。钟志民因此被纳入审查对象。好在钟志民一直很低调,一直埋头农业生产,根本就没有卷入到政治斗争中,除了“检讨”自己外,他从没有针对过其他人,再加上,老乡们多次主动到县里反映钟志民的现实表现,总算把他“保”过了关。

此后,钟志民便大隐于市,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很少见到有关他的报道。只知道他后来虽然走上了仕途,但于年再次选择了“退”,辞职从零做起,进行燃气开发。

如今,作为美国“中燃伟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全资的子公司公司,“北京中燃伟业燃气有限公司”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