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发展和竞争,关键支撑在人才。
近年来,我市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落实,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位置,聚焦工业强市和乡村振兴,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积极为建设“工业强市、幸福宁乡”凝聚人才力量、提供人才支撑,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速助力。
资料图片邓兴摄
党建聚合力,构建务实高效人才新格局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引进也需创新。我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强定力、聚合力、激活力、提能力、增动力的作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突出重点产业、重点人群,不断加大企业稳岗引才、人才安居保障力度,加快落实人才政策,努力营造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的良好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以更优的环境促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市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统筹各方强大合力,坚持在服务中心大局中找准定位,促进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从年起,宁乡连续五年大规模、高起点谋划实施“”高素质人才引进工程,成功引进博士63名、硕士名、全日制本科生名,探索建立了高素质人才“引得进、选得准、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新模式。
我市树牢“一盘棋”工作理念,注重把人才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书记基层党建述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扎实推进产业链企业专才引进、派驻科技特派员、举办“英才大会”、开展“乡村工匠”技能竞赛、评比村(社区)党组织人才振兴之星等工作,不断在全市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
同时,我市抓党建促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抽调名干部下沉街道社区支持一线防疫,抽调名干部担任驻企防疫联络员,选派名退出现职领导干部担任近家企业党建指导员,抽调余名干部到个文明创建责任点值班值守。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竞争优势引贤聚能,打造‘工业强市、幸福宁乡’智力引擎。继续坚持人才引领战略地位,以最有温度的人才生态栓心留人。”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吸纳,重点抓好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落实、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重大典型宣传,深入探索实施兴工强市、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人才集聚专项行动,加快构建务实高效的大人才工作新格局。
需求为导向,建设高质量发展“智引擎”
我市坚持人才引领战略地位,推动“工业强市、幸福宁乡”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不断优化人才生态,才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大力促进创新创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市充分发挥人才的科技优势,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库和专业人才储备库,组建科技人才专家服务队,深入到企业内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升创新能力。还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采取合作的方式,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借助高校、科研机构人才的力量,解决企业创新的技术难题,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发展。
环境好,人才聚,则事业兴。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人才作为加快推动建设工业强市、构建幸福宁乡的智力引擎,强化产业人才、乡村人才两手抓、两手硬。在产业人才引进培育方面,通过实施高端产业人才倍增计划、成立产业链专家委员会、加大柔性引才和中介组织奖补力度等方式,柔性引进诺贝尔奖人才1名,培育“全国技术能手”2名、长沙市高层次人才71人,园区现已聚集余名博士、近名硕士。
在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培育方面,我市积极争取政策,想法设法让科技人才沉下来、用起来,年,招募科技特派员90人次深入90个具有产业特色的农业企业、农业(民)合作社和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指导培训,教育、卫健系统分别引进人、人安排至乡镇中小学、卫生院,不断充实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将优秀致富能人作为党员发展和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在今年村级换届中,名致富能人和返乡人才进入支村“两委”班子,占新进班子人员53.4%。注重培养引导扶持,全市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0多个,培养科技示范户余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人,服务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0多个,首批推荐认定长沙市农业产业领军人才12名,乡村新型业态火起来。
百溪归河,才荟楚沩。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战略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建强人才链,持续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相互促进,进一步涵养产业人才拔节生长的优质生态。
厚植优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新乐土”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更是营商的主体。没有吸引聚集、留住用好人才的环境,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凝心聚力抓招才引智,,必须多措并举,打造优越的人才环境,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是我市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的关键所在。
地方经济社会要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人、关键靠人。集聚人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市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打造有温度的人才高地。“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打造聚智平台是人才工作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秉持“温润亲切有力度”的服务原则,通过市领导直接联系服务在宁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开设人才“一站式”服务专窗,发放“亿元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绿卡、设立“市长企业接待日”、开展人才联谊活动,组织评选表彰“杰出企业家”“十行状元、百行工匠”等,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温度,营造了激励人才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
引得来,还要留得住,核心在于政策是否吸引人。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也是营商的主体,为着力破解企事业单位引才难、留才难问题,我市围绕人才引进、人和科技平台培育、人才服务生态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力度大、含金量高的人才政策,尽大诚意吸引和培育高层次及优秀青年人才来创新创业,为加快园区“一核引领”和“二次创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保障,更好释放“人才第一资源”活力,充分发挥人才工作支持营商环境建设的积极作用。
我市注重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待遇,在新一届宁乡市本级及长沙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有6名高层次人才、14名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分别占全市高层次人才和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的8%、22%,进一步提升了人才的获得感和社会认可度。
同时,我市延伸触角抓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抽调近名干部到征拆、招商、信访等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阵地实践锻炼。基于服务“制造业立市”战略,推出“组工服务包”,首创产业链驻企服务工作,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全脱产、点对点精准服务优势产业链企业,协调解决重点问题件、争取资金1.43亿元,推动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营商环境的要素之一。”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注重实施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策略,打造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用心用情解决落户、社保、购房、就学、就医等“关键小事”,真正让人才在宁乡实现“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厚得、老有颐养”。
(值班领导:张益华审核:苏健唐芳统筹:刘石江来源:融媒体记者段华良编辑:何聪)
这些精彩内容不要错过!
点赞“联心”工程!解决群众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