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7岁的沈从文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后者是典型的富家之女,追求者无数,甚至连沈从文这样的才子,被编号为“癞蛤蟆十三号”。
苦追四年之后,沈从文最终把张兆和娶回了家。然而,结婚仅仅一年多,沈从文就爱上了女粉丝。
01
年,沈从文出生在湖南凤凰县。
沈从文的祖父是军人,曾做过贵州提督,到了沈从文父亲这一代,就跟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尽管沈从文的父亲也是一位军人,但远不如祖上风光。
即便如此,父母十分重视对儿子沈从文的教育。
6岁那年,沈从文被送去读私塾,但他却不喜欢学习,整天逃课去野外玩,免不了被家人责罚。
可顽皮的沈从文却依然如故。
多年后,沈从文回忆儿时这段经历时说:“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14岁那年,沈从文决定辍学去凤凰县当兵。在部队,因为他能识文断字,担任“司书”一职,做点文职工作。
沈从文的行伍生涯持续了6个年头,慢慢地,他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年,20岁的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投奔姐姐,谋求发展。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
02
初到北京,有姐姐姐夫接济,可不久,他们给沈从文留了30元就回老家了。
最初,沈从文想考大学,但奈何他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只能去北大蹭课。
同时,他蜗居在一间“霉而窄”的小屋里学习写作。
因为没有经济来源,沈从文冬天只有两层单衣,冻得瑟瑟发抖。
苦苦煎熬了两年,沈从文实在顶不住了,大着胆子给作家郁达夫写信求助。
郁达夫很同情沈从文的遭遇,不仅亲自来看望沈从文,还请他吃饭。
这顿饭花了一块七毛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结账。结完账把剩下的钱和围巾送给了沈从文。
郁达夫的雪中送炭和鼓励,把沈从文感动得大哭。
和郁达夫分别后,沈从文更加勤奋地写作,终于在年冬,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描述了一个饱受贫困折磨的人的现状。
此后,沈从文又发表了《市集》,得到徐志摩等人的欣赏,从而进入了“新月社”。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年成立于北京,主要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当时的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
进入了作家的朋友圈,沈从文有了人脉的同时,他的文学才华大显,在接下里的几年时间里写了不少优秀作品。
年,沈从文离开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创办《红黑》文学杂志。
一年后,经徐志摩的推荐,沈从文来到吴淞中国公学做国语老师。
这年,27岁的沈从文,命中注定一般,和一个叫张兆和的女学生开启了长达50多年的命运纠葛。
03
小沈从文整整8岁的张兆和,家里是典型的名门望族。
张兆和的曾祖父曾做过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极有权势。
到了张兆和父亲张武龄这一辈,混得也不差。张武龄不仅是教育家,而且还是富商,家有良田万亩。
张武龄共生了四个女儿,注重教育的他极力和蔡元培等名人结交,为的就是将女儿们培养成材。
张武龄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四个女个个个才学渊博,是有名的“张家四女”。
后来,大姐张元和嫁给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四妹张充和嫁给美国著名汉学家傅汉思。
其中的老三就是张兆和。
这张兆和也极其优秀,不仅成绩好,而且有运动天赋,曾在中国公学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
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的张兆和的男生很多,但张兆和心气很高,一个也看不上,还把这些追求者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
沈从文长虽然有才,可面对如此女神,他不敢当面表白,而是给张兆和一封封写情书。二姐张允和开玩笑说:“这沈从文大概只能排到‘癞蛤蟆13号’。”
面对沈从文一封封情意绵绵的信,张兆和是拒绝的。
但很快这段老师追求女学生的消息就在校园里传播开来。甚至有传言说,沈从文为张兆和自杀。
张兆和受不了了,她拿着信去找校长胡适主持公道。
胡适一看沈从文在信里写道:“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更爱你的肉体。”
作为有新思想的胡适,看过信之后,非但没有觉得这样没有什么不妥,反而当起了媒婆劝张兆和说:“你就接受他吧,他固执地爱着你呀。”
张兆生气地说:“可我固执地不爱他!”
即便遭受了如此直接的拒绝,可沈从文却没有放弃,后来他辗转青岛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期间,依然坚持给张兆和写信求爱。
这一坚持,就是四年。
04
年,张兆和大学毕业来到苏州。
此时,经过沈从文的死缠烂打,终于撩动了张兆和内心那根隐秘的心弦。
得知张兆和毕业,沈从文听从巴金的建议,买了一些文学名著来看张兆和。
二姐张允和开门接待了沈从文,说三妹去图书馆了,让他进屋等。
沈从文有点无所适从,说了声“我走吧”,然后真就走了。
回到旅馆,沈从文心烦意乱,更加想念张兆和了。
而实际上,张兆和其实知道当天沈从文要来,故意去图书馆。
回来后,二姐张允和骂她说:“你假装用功,明明晓得他今天要来。”随后,在二姐的劝说下,张兆和把沈从文请回了家。
后来,张兆和在日记中写道:“他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我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窗户纸捅破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
回到青岛后,沈从文立马给二姐张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
彼时,沈从文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张武龄对沈从文自然没有什么反感,爽快地回复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不久,张兆和就给沈从文发电报说:“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05
年,沈从文和张兆和在北京中央公园结婚。
彼时,沈从文虽然成名,但没有太多钱,没法给张兆和一个像样的婚礼,就连当时他们结婚穿的衣服,都是大姐特意从上海定做的。
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后来回忆说:“当时没有仪式,没有主婚人、证婚人。婚房中也没有什么陈设,四壁空空,无一般新婚气象,只是两张床上各罩一锦缎,百子图的罩单有点办喜事的气氛,是梁思成、林徽因送的。”
尽管婚礼简朴,但婚后,沈从文和张兆和还是度过了相当甜蜜的一段时光。
甚至在这年年底,沈从文回老家看望生病母亲的途中,都不忘给张兆和一封封地写信。
沈从文写道:“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饱含浓浓爱意的文字,不是打动不了张兆和。只是张兆和作为大家闺秀,即便结婚,也显得十分矜持。
她很少在信中回应沈从文这种炽热的表达,偶尔有一次,就让让沈从文兴奋到睡不着觉了。
她在信中说:“乍醒时,天才蒙蒙亮,猛然想着你,猛然想着你,心便跳跃不止。”
让人唏嘘的是,这种看似能够白头偕老、举案齐眉的婚姻,最后却因张兆和打破沈从文对爱情的想象而出现裂痕。
06
张兆和虽然是名门大小姐,但结婚后,却知道柴米油盐的现实,迅速褪下华丽的旗袍,投身人间烟火。
她的手因为做家务而变得粗糙了;因为照顾孩子,她再也不穿旗袍和高跟鞋了,一心一意把日子过好。
然而,对于沈从文来说,张兆和应该保持的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形象,甚至他还要求张兆和必须穿高跟鞋和烫头。
沈从文的要求,是认清现实的张兆和所不能理解的。
她曾批评沈从文说:“就你这些习惯说来,完全不是我所喜欢的。我不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表面光辉。你有你的本色,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总不免勉强,就我们情形,能过怎样日子就过怎样日子,我情愿躬持并臼,自己操作不以为苦,只要我们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就好了。
不许你再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用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我们应该怎样来使用这生命,而不使他归于无用才好?我希望,我们能从这方面努力。”
张兆和再无女神的形象,让沈从文既然感到无所适从的同时,也觉得张兆和根本没有在意过他的感受。
两人嫌隙渐生。
就在沈从文处在“得女神而不得其心”的档口,另一个女人闯进了他的心扉。
07
年春,沈从文到亲戚兼老乡熊希龄的北京西山别墅。
在熊希龄家里,沈从文和高韵秀狭路相逢。
高韵秀,笔名高青子,当时是熊希龄的家庭教师。这高青子妥妥的是沈从文的粉丝,熟悉沈从文的每一部作品。
不论怎么聊,高青子总能从沈从文的作品中,切中沈从文的内心。这让沈从文大感意外。
更意外的是,一个月后,沈从文再次去熊希龄家,高青子特意穿了一件衣服。而那件衣服正是沈从文在作品《第四》中,描述女主公的穿着:“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
眼下,高青子完美复刻了沈从文作品中的女主人公。
那一刻,沈从文觉得有人愿意去了解、理解、在意他,他又如何能不心动呢?
不得不说,这高青子真是懂男人心啊。
之后,在沈从文的帮助下,高青子发表了作品《紫》。这部作品以“八妹”的视角,讲述了哥哥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
而实际上,小说中不少情节,都能在沈从文和高青子身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面对如此有才且又懂自己的女人,沈从文彻底沦陷了。为情所困的他,最后把他对一个女作家有好感的事情写信告诉了妻子张兆和!
天真的沈从文以为能从张兆和那里得到一些理解和指点,哪曾想张兆和看完信之后勃然大怒,直接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08
年,沈从文去西南联大任教,此时,他和高青子感情依然处在胶着状态。
尤其是高青子还出版了小说集《虹霓集》,内容若隐若现都是她和沈从文的影子。
不久,在沈从文的引荐下,高青子也来到西南联大图书馆工作。
不仅如此,沈从文还对照着高青子《虹霓集》的名称,写了短篇小说《看虹录》。
小说中,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和高青子的相识过程,极其暧昧和浪漫。同时,在小说中,他还表达了想得到高青子的渴望。
面对如此感情,沈从文可能无法割舍家庭,一直没能给高青子一个名分。
年,眼见无法得到沈从文的高青子,黯然选择退出,结束了这段近十年的感情,最后嫁给了一位老师。
沈从文重新回归家庭后,张兆和依然无法原谅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沈从文都是爱搭不理。
直到年,这种现状才得以改变。
09
年,因为各种原因,沈从文两次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
沈从文的自杀,让张兆和心生怜悯,精心照顾他,一直到他身体康复。
沈从文的晚年都是张兆和陪伴的,沈从文也极其依赖妻子。大概是出于愧疚,年,沈从文突发心脏病去世之前,说的最后一句遗言就是:“三姐,我对不起你!”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开始整理他的文稿。年,在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中,张兆和写到: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张兆和最后还是选择原谅了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