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观湘西综合整理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叙事古歌,苗族古歌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特别广博。有苗族“百科全书”之称,被广为传诵,家喻户晓。主要包括开天立地、战争迁徙、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神话传说、爱情故事、情歌礼辞、丧葬火把、苗医苗药以及天文哲学等内容,是苗族人民的“神圣叙事”,也是苗族的“远古回忆”。
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有“五腔十调”,有高吭激越,优美动听的“高腔”,有悠扬悦耳、婉转流畅的“平腔”,有高吭婉转的一句式“飞腔”,还有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的“叭固腔”。湘西苗族民歌还分“十调”是:接亲拦门调、送亲调、吆嗬调、情歌调、赶歌调、工夫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歌调、降仙歌调。湘西苗族民歌的曲调及演唱方法十分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化艺术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八合鼓舞、团圆鼓舞等多种形式和名目,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最普及的舞蹈艺术形式。
苗画
苗画,起初只是作为苗族刺绣的花样底稿,主要用于服饰、被面,帐幨、门帘、堂帘、床檐、壁挂、佩饰等各个方面。清朝末年,经过苗族画师改进创新,变锉苗绣花样稿为描画花样稿,受到了苗族妇女的普遍欢迎。后经过几代苗画师的不断探索,将简单的苗画从刺绣绣稿发展成为现在独立的画种。
苗族挑花
苗族挑花,俗称数纱,是在家织布头帕上,挑出各种不同的花样。它有别于绣花,从第一针起,所有的走针引线,全在布料的表面挑花行针,不能数错一根纱,一根纱若数错,则以后的纱数全部皆错。因此,苗族挑花是极细致而严格的手工工艺。苗族挑花用线全部是蓝线或青线,头帕上的花样,简洁明快,线条清晰,显得十分淡雅。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湘西以凤凰县为代表。苗族银饰历史悠久。明清时期,苗族男女戴银饰已普遍盛行。凤凰苗族银饰种类繁多,据统计达二百余种,常见的有银凤冠、银帽、银项圈、银披肩、银手镯等。这些银饰工艺品制作精湛细致,工艺流程复杂,银饰产品精美,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湘西苗医药
“湘西苗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疗效独特,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医药,除采用药草植物、矿物外,还使用口诀、化水、神符等巫术辅助手段、为湘、黔、渝、鄂四省边区广大的各族人民祛病除疾,发挥了积极作用。
苗族节日:四月八
苗族四月八是源于苗族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祖先、祭英雄、祭神灵,是苗族人民聚会欢庆的重大节日,在广大的苗族地区十分盛行。“四月八”这一天,成千上万的苗族男女都要穿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入歌场周围对唱苗歌。苗族青年称“赶歌场”,又叫“跳花跳月”,青年人在节日中寻找爱情,故又被称为“爱情节”。
苗族服饰
湘西苗族包含以“红苗”为主的20多个苗族支系,每一支系又包含了若干的小支系,这就使得湘西苗族服饰显得分外多姿多彩,最终形成了“一型”(湘西型)、“三式”(花保式、凤凰式、吉泸式)。湘西苗族服饰款式多样,讲究装饰,图案以手工刺绣为主,以花鸟居多。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是反映湘西苗族人民风貌的代表性消费习俗,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花保式(龙秀泽摄)
凤凰式
吉泸式
苗族节日:赶秋
苗族赶秋,又叫苗族赶秋节,是苗族人民在“立秋”时节欢庆秋收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重大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艺术。每年“立秋”这天,苗区逢到哪个地方是墟场,便是当年秋场。苗族赶秋内容涵盖面很广,主要有祭祖、拦门、八人秋、苗鼓、苗山歌、玩龙、舞狮、边边场以及传统舞蹈、体育竞技等等多种内容,规模巨大,影响深远,极富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苗族刺绣
湘西苗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既受到楚汉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刺绣的影响,又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一种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
湘西苗绣中形象各异的蟠龙、飞鸟、蝶、花、鱼、虾,既不是对大自然的单纯模仿,也非单纯的自我艺术表现,而是一种由生命形象的非实在性的虚幻性创造。苗绣构图紧凑、饱满、圆浑,线条有粗细、虚实变化,流畅飘逸。设色不刻意于固有色的表现,多依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大胆进行夸张、想象,灵活地加以运用。崇尚红、绿、蓝、黑等色,在协调中讲究纯度、明度、冷、暖及色彩的强烈对比,其纹样、色彩的夸张变化,既着意于生气勃勃的客观对象的表现,又揉进梦幻的幻想色彩,形成了苗绣独特的艺术风格。
湘西苗绣艺术与楚艺术的风格颇有一致性,二者的纹样组合复杂、饱满,手法细腻,线条优美,有怪异之形而无狰狞之态,使人感到亲切、纯真、朴实。苗绣艺术与楚艺术之所以有这些共性,与它们共同的文化来源和传统有关。
剪纸
苗族文化中也有自己的剪纸文化,只是和汉族的窗花剪纸不同,苗族剪纸主要适用于刺绣,当苗族人制作刺绣时,会先用剪纸剪出(或用锉刀)一定的形状。
那么,苗族剪纸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苗族是中国西南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宽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贵州和与之毗连的湘西、滇东、川南、渝南、鄂西南、桂北等七省(市、自治区),有三万多人分布在海南中南部。苗族多是生活在地理条件较差的大山区,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社会发展缓慢,保持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苗族一些支系在刺绣中使用的剪纸花样,在艺术上与刺绣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于它不是独立的展示,外界人知之不多。
苗族妇女们在刺绣中使用剪纸,历史悠久,在湘西苗族和黔东南一带苗族中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剪纸的叙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远古时期从“东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向“西方”(指湘西、贵州)大迁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苗族历史上的这次大迁徙,是民族性的集体大转移,即使在这样艰辛的环境,妇女们仍把针线、剪花当作十分重要的事项,剪纸(剪花)与刺绣早就成了一对孪生姐妹。
刺绣是苗族妇女一生的主要工作之一,从小孩时就开始学习,一般都能自画自剪,也有些画得不太好或个别不会画的人,就向别人讨要。一些头脑灵活、画剪得好的人便剪些花样子去卖,在剪纸流行地区,几乎每逢赶场天(即赶集市)都可见到市场上摆卖剪纸的摊子。这类卖剪纸的妇女,由于趋于专业化,剪艺好,刀法熟练,制作精致,对推动剪纸艺术的完善和发展起丁很大作用。
苗族剪纸纹样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地域性和相当稳定的历史承继性,这是由其刺绣的社会功能和传承特性所决定的。苗族刺绣一直没有脱离部落徽记艺术的范畴,它主要用于服饰装饰,与服饰的款式及其它装饰构成不同支系成员的外形识别标志。
苗族剪纸有自己的传统,代代相袭,苗族刺绣和剪纸的传统纹样,刻记了许多远古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它众多幻想性的奇妙形象,蕴藏着神秘的思维寓意。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