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李孟河通讯员郭二冬郭祥华
8月18日,阳光晴好,记者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铁桥村,一条白泥江穿山破壁,静静流淌,两岸的格桑,成了五彩“花边”,秀丽的风光吸引着周边游客。
白泥江河长杨俊每天守在江畔,一辆摩托车、一顶安全帽,提醒游客注意安全;时常带领工作人员,沿着河道来回走,一双眼睛“扫描”垃圾,一副身体弯腰拾捡,一张“黑脸”凝如泥塑。
曾经的白泥江是“垃圾填埋地”。因传统陋习,村民们图方便,随手将生活、农业垃圾等废弃物倒入江中;违规采砂、炸鱼、毒鱼、电鱼等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儿时嬉戏的白泥江满目疮痍,杨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杨俊继承了土家汉子的吃苦耐劳,在家乡有良好的口碑。年铁桥村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生态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急需一位有担当、敢作为、讲奉献的人来做“领头羊”,杨俊在村民中呼声很高,同年6月3日,他正式被任命为铁桥村村主任、白泥江河长。
杨俊迅速“就位”,从县城挪窝进村,投入家乡建设。一个月里,他走访了全村个家庭。杨俊深知,要解决白泥江的污染必须找到问题根源。
“村民缺乏环保意识,村里垃圾投放点分布不合理、缺乏监管……”通过走访,找到症结,杨俊随即成立了白泥江整治领导小组。一时间,张贴环保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院坝会宣讲、登门走访,杨俊忙得不亦乐乎,一系列措施宣传教育村民达人次。
如今,一个个村民纷纷充当起白泥江的“守卫”,看到乱丢垃圾现象,就上前制止,劝说无效的向河长杨俊反映,由杨俊教育引导。大家渐渐团结一致,形成互相监督、共同守护白泥江的新局面。
一次,铁桥村1组村民周志强无意将垃圾倒入河中,被村民举报。杨俊知道后把垃圾打捞上来,投放到垃圾池,马上前往周志强家:“志强,白泥江是我们铁桥村的母亲河,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她,环保不仅是为现在,也是为将来……”杨俊晓之以理。几次劝说后,“守卫”的行列中,多了周志强的身影。
为鼓励村民“守卫”,年底,杨俊还组织全村开展了“我爱白泥江”评选活动,累计表彰16人,口头表扬人。“我就住在江边,守护白泥江是举手之劳!”1组村民杨双喜经常会劝说乱丢垃圾的村民和游客,他还说,表彰后感觉责任更重了,会继续加油维护白泥江的卫生。
“守卫”们随时待命,村里聘请的保洁员——建档立卡户杨胜玉和田珍珍也上线工作了,开始定时打扫、巡逻。“凡是发现有损生态环境的行为,不配合且态度恶劣的,一律移交相关部门严肃处理!”杨俊说。
如何确保白泥江水资源保质升级?杨俊又开始在资金上下苦功。一次次拟方案、写申请、递报告,村里、相关部门来回跑。中途有村民劝他:放弃吧,工程这么大,哪里能拿到这么多钱去整治啊!
“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要想法子!”杨俊加班加点坚持,后来得到中石化先后资助共万元,用于河堤两岸保修工程。为确保工程质量,杨俊每天守在工地监工,他说:“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工程上,决不能出现偷工减料。”
去年至今年,他先后荣获湘西州“最美脱贫攻坚人物”“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每天,在游人络绎不绝中,有一个身影,徘徊在白泥江畔,直到日落降临,才渐渐消失。
现在,白泥江换了新颜,一汪绿水,清澈如初;杨俊换了新貌,一张黑脸,一身泥土,这是他守护白泥江的印记,是他对家乡深沉的爱与责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