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县委组织部驻禾库社区扶贫工作纪实
华声在线11月23日讯(通讯员张长科)在凤凰县偏远的禾库社区,对广大贫困群众来说,精准扶贫就是脱贫致富的希望,驻村工作组,则是开启引领奔向美好生活的明灯。年8月,凤凰县委组织部驻禾库社区扶贫工作组亲自为该社区开启了多盏节能路灯,驱走了禾库社区的千年不变的黑夜,消除了贫困群众久贫难富的无奈,也深深的激发出出了苗族同胞骨子里特有“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不服输”的脱贫攻坚“精气神”。
牵住“牛鼻子”,凝聚共识固核心
禾库社区是由原来的禾库村、排云村、雀儿村和居委会合并而成,总人口近余人。合并之初,社区没有领头人、四个村居移民、多民族杂居,短期内融合难、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等等多种复杂情况,令工作组感受到了驻村扶贫工作的艰难和无比的压力。
人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人又说人心齐,泰山移。面对复杂局面,工作组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通过抓住强班子、聚民心这个“牛鼻子”入手,带领贫困群众打响了社区脱贫攻坚第一枪。
年初,组织部新组建的驻社区扶贫工作组进村第一天就赶到当地党委政府,与原四个村班子开展座谈见面,随后多次召开党员会,提出了精准扶贫和建设“大美禾库”五个方面的构想,同时要求党员以党性为根本,以大局为着想,广泛争取组建社区班子候选人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和群众的呼声变得逐渐明朗起来。
“我相信唐胜刚,他做事公平公正!”
“我选吴瑞召,他是能够为社区带来发展机遇的能人!”
今年4月至6月,在禾库镇党委和工作组的严格监督下,禾库社区顺利完成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深得民心的致富能人唐胜刚、吴瑞召等人被群众以高票推选为社区新一届班子领导人。
建强了“火车头”,禾库社区在工作队的带领下,精准扶贫迅速开出了加速度。
召开集中宣传会、上门入户宣传、张贴明白卡、定时广播等多种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形式的展开,向广大贫困户明确传递了“扶贫先扶智、扶贫不扶懒”信号。学技术搞创业的人多了,懒赌嫖、等靠要的人少了,在工地田间劳作的人多了,在街头巷尾闲谈无事的人少了,社区呈现出一派争相脱贫赶富的新气象。
“那个踢一脚都不会放个屁的石要福,也在搞危房改造了,今年他家还养起了近只鸭子,平时烂得像坨水牛屎的脸也开笑了!”家住在村部附近的石大妈看到邻居的明显变化后欣喜的说道。
社区除了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保户、兜底户之外,所有的贫困户都“动”起来,95%以上的贫困户都发展种养产业,外出或本地务工有近多人,在乾州及各乡场从事小买卖的有多人,社区入股企业---天星山豆制品厂也正式投产,牛肉加工厂、有机化肥厂正在筹建中。各种变化也迅速的把人心聚集在了工作队和社区班子的周围。
下足“绣花功”,精准细实求标准
“要想开展好驻村扶贫工作,就必须要按照发家致富、脱贫小康的自然规律,下足“绣花”的功夫带动群众建基础、强产业、抓项目、促增收,同时秉承好“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从工作理念上真正做好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明灯。”组织部驻禾库社区工作组组长隆君总结道。
在今年四月份开展的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工作中,龙君率领工作组发动县委组织部机关全体干部上山进入社区,严格按照上级整改要求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采集与复核。由于该社区贫困基数大,信息缺陷多,全体干部与工作组一道连续战斗三天三夜,最终圆满的完成了社区数据采集和复核任务。其中包括孕妇在内的所有人始终坚守岗位,没有叫苦,没有喊累。
在识别不准问题的整改工作中,工作组对于最初民主评议会提出新进的21户贫困户,一户一户上门入户核实,最后对不符合条件的2户不予纳入。对于民主评议会上提出清退的47户贫困户的工作建议,工作组严格按照上级标准予以核查和把关,对于其中1户不符合清退条件贫困户及时予以保留,使社区贫困人口实现了应进尽进,应退尽退,精确无误,使社区在代表县接受上级扶贫部门组织的第三方复核中精准过关。
今年6月下旬直到7月上旬,禾库社区接连遭受几场特大暴雨的袭击,辖区内多个点、线引发了洪涝灾害,由于工作组严格坚持县里制定的驻村制度,与社区群众吃住在一起,坚守抗灾第一线,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洪救灾。抗灾自救结束后,全社区经受住了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近名社区群众无一伤亡,各种财产损失也降到了最低。
构建“鱼水情”,群众满意是准绳
“领导,我是你的联系户,这次我被清退出了贫困户,你也莫感到为难啊。不怪你们啊!政府都已经帮我屋这么多了。”
6月份的一个早上,工作队员王秦建接到他的结对帮扶贫困户龙正富打来的电话,听语气象是在做小王的思想工作,令人耳目一新。
王秦建介绍说,原来他和工作组其他组员经常去龙正富家帮干农活,还给他家送去了3头猪崽、50只鸭子,最主要的是工作组将他两个长年外出打工的儿子给动员回来了,支持他们在禾库开了家烧烤店,走上了一条稳步脱贫致富之路,这次清退,龙正富正好符合了清退条件。
社区4组的贫困户吴周领,家里有一个小孩在上小学,其他家庭成员由于缺乏文化。没有理解精准扶贫工作精神实质,一开始对不曾见过面的工作组有一种本能的隔阂。工作组第一次走进他家时了解情况时,他妻子粗声大气的吼到:“我们从来没得过政府一分钱!”将工作组拒之门外。
吃了闭门羹的工作组没有气馁,将他家纳入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