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在他之前,有几位有名的中国作家被诺奖提名,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沈从文就是其中一个,而且被两次提名为候选人。
沈大作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有三件事——学问、爱情、考古。
01
第一件事,他以小学文化水平担任大学教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都做过教授,而且重要的是还成为了一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
他的妻妹张充和在他去世后写了一幅挽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非常贴切地概括了沈先生的一生。
如果你曾读过他的自传体散文《我所生长的地方地方》,真的会被他传奇的人生惊讶到,网络小说都不敢这样开头的。沈从文的故乡是湘西,一个叫凤凰县的地方,这个地域的特色是,当兵的人比地方居民还多。很多人口是苗族或土家族,沈先生也是。所以他的弟子汪曾祺说过,这里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沈从文和其表侄黄永玉都是这一类人。是的,你没看错,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侠义之士"的书画家黄永玉和沈从文是叔侄关系。沈从文的记忆力极强,他自述可以准确回忆到2岁左右的事情。可见,当一名作家好记性是基本功。到了上学的年龄,沈从文虽然聪明异常,却学会了调皮小孩的所有本事。逃学说谎,到大自然中同一群小混子游荡。家里人想尽了办法,也不能拘束他那颗向往自由的心。在沈从文看来,人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读学校的一本小书,同时又读社会那一本大书。多年后,这些生活给予他的智慧,都被他记录到了笔下。沈先生虽然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好在他后来及时悬崖勒马,改变了人生的航向。到了青春年纪,沈从文当了兵,行军拉船,练就了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一般人到了这种程度,也就按部就班地工作了,但名人的人生从来都要出格一些。20岁的沈从文来闯北平,小学文化,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硬是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成为一名作家教授级的人物。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能有这样的成绩,积累出深厚的学问,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沈从文本身却并不引以为傲,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耐烦的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虽然他被称为“多产作家”,写了许多书,但其实是写得不快的。巴金先生曾经在他家借住,沈从文把书房让给巴金先生写书,自己搬个凳子在院子里写。半年后,巴金写成了长篇小说,而沈从文只写了一个不到七万字的《边城》。沈从文修改文字不怕麻烦是出名的,他夜以继日地写,常常写到流鼻血才罢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沈先生的文字,确实是苦心琢磨、字字珠玑的佳品。02第二件事可能是天下皆知了,就是沈从文与合肥张家三女儿张兆和的爱情。他为三姐写过很多情书,有一首你肯定听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据沈从文张兆和的长子回忆,当时沈从文是张的老师,有一次沈在操场上散步,看到张兆和在吹口琴。走到操场边上的张兆和,潇洒地转过身,甩了甩头发,其神采飞扬、动力十足的模样一下子戳中了沈大才子的心窝,从此三月不知肉味,心里眼里都只有张兆和了。沈从文缠绵悱恻的爱情告白,起初并没有打动张兆和,对方甚至还称他为癞蛤蟆13号。即便是胡适校长从中作媒,张兆和也依然不为所动。沈从文身上湘西汉子的坚韧与执着的精神,让他不气馁地给三姐写信,一封接着一封,整整四年的坚守,直到最后张兆和被感动。再加上二姐允和与父亲张吉友的撮合,二人终于确定了恋爱关系。《边城》里翠翠的形象就是沈从文以三姐为原型写的,多么浪漫的一个人,爱你就要把你写进书里,让千万人知道你有多么美好。婚后生活起初是甜蜜的,但这份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高青子的介入,二人的感情有了嫌隙。大多数人都无法容忍第三者吧,张兆和知道了高青子的存在后,愤怒地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如果简单地把沈从文定义为始乱终弃的坏男人,似乎也不是很公平。或许他们二人从一开始,这份爱情就不平等。双方身份地位、成长环境的悬殊;一方死命追求,一方感动答应,还有文人的浪漫情怀与现实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碰撞。总之,这给他们的爱情造就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好在最后,他们彼此明确了心意,经历了文革下放的考验,穿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到老年又相亲相爱地守在了一处。湘西古城03第三个就是沈先生弃文从古,不再写小说,而专心于古代文物,尤其是服饰织物的研究。文革时期,沈先生被批斗,他不再写小说了,转身去研究古代文物。沈从文先生扎根在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中,堪堪又是几十年。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那些织物啊、瓷器啊,留下了非常多的宝贵资料。可以说他是作家里考古鉴赏最出色的,又是考古研究里文采最好的。连他的妻妹张充和也说,沈二哥不写小说不可惜,不研究文物才可惜。看看现代人,总是活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节奏里,恨不能马上发财致富,出人头地。其实即使是名人,想要出成绩,也必须从量变才能到质变,甚至还会经历更多的坎坷曲折。沈从文是难得的人间清醒,他把文物的图案、颜色及其相关细节印在脑子里,却不当守财奴,那些他收藏的大批文物最终都送给了博物馆、学校。自己的朋友结婚,他也给人家送过自己收藏的漆器、瓷器,一点儿不心疼。我们看到有些人捡漏个什么文物,卖个大价钱,高兴得合不拢嘴,占了莫大便宜似的。再看看沈从文,从来没有把钱财放在眼里。对于文物考古,他是爱好。对于钱财,他们一家人都看得很淡。沈从文善于以诗书史籍与文物古董相互印证,得出的文字结论都是像《边城》一样富于诗情画意的,仿佛给这些不能说话的文物,以新的生命、新的感情,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作品。沈先生朋友极多,林宰平、徐志摩、金岳霖、朱光潜、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等都是他的莫逆之交。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概是不会错的。前两天看人物杂志专访黄永玉,提到黄老先生和表叔沈从文在吉首大学做讲座。沈从文上台讲,他说自己毫无成就,算不得什么作家,也算不得什么考古学家,是一个假的知识分子,最大的天赋是穿单衣过冬不怕冷,什么坚强也说不上的。但是他有一个习惯,“我向前走了,我就不回头。”多么可爱、幽默的一个人,沈从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样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露出一种善意含情的微笑,从从容容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传奇。
我是三皮时光机,阅读旧时光,故事中品味人生,感谢观众我,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