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寅恪哥哥陈衡恪和鲁迅最初情同手足,后来

年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陈衡恪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当时他的祖父陈宝箴深得曾国藩重用,治理凤凰厅(今湘西凤凰县),教当地山民植茶、栽竹、种薯,陈衡恪父亲陈三立和妻子罗氏随父同在湖南。年,罗氏去世,陈衡恪五岁。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年,陈三立继娶俞明诗,俞明诗长兄名叫俞明震。

年,陈衡恪十岁,开始学画。年,鲁迅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家道从此中衰,“从小康坠入困顿”。年,陈宝箴出任湖北布政使,陈衡恪随父祖迁居武昌,学习诗文、书法。

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陈宝箴因与康有为等人过从甚密,被朝廷下令“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俞明震因积极支持陈宝箴推行新政,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同年,陈衡恪进入矿务铁路学堂读书。翌年,鲁迅入读矿务铁路学堂,两人成为同学。

鲁迅后来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回忆他在矿路学堂读书时的情形:“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这位“新党”便是俞明震。

年,俞明震率领清国留学生前往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其中便有鲁迅和陈衡恪陈寅恪兄弟。鲁迅是公费,陈氏兄弟是自费。之所以鲁迅能考中公费,陈氏兄弟却没考中,并非陈氏兄弟学习不好,而是因为父祖为戴罪之身,不能参加考试。而鲁迅祖父在考试前一年已经出狱,让鲁迅有了考试资格。

鲁迅和陈氏兄弟住在同一个寝室里,他们有时候共同推敲文字,渴求新知识;有时候一起抒发豪情,立志推翻清政府;有时候聚会饮酒高歌,“都算得风姿英发”。

年,鲁迅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年,陈衡恪归国,于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师从吴昌硕学画。年,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年,陈寅恪任教育部编审,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两人正式成为同事。

虽然都在教育部工作,但是两人工作的科室不同,所以工作上的合作并不多。唯一的合作便是于年共同筹办全国儿童艺术博览会,展出一些字画,刺绣,编织,玩具等等。鲁迅是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专搞社会教育的,直接负责这项工作,并在展出期间值班。展出结束后,教育部指派鲁迅和陈衡恪等人再次对展品进行审查,从中选出种展品,前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之所以让陈衡恪参加,皆因陈衡恪在绘画篆刻书法上面艺术造诣很高,能把关。

鲁迅和陈衡恪的私交,最多是一起游览古玩市场,购买拓片和古钱币等等。两人经常一起逛琉璃厂,并且互送古物。比如鲁迅送过陈衡恪一本佛经,陈衡恪送过鲁迅一枚上面刻着“周”字的小铜印,等等。当时鲁迅只是教育部一个小科员,每天隐在绍兴会馆抄古碑,读佛经,辑古书,可以说默默无闻,但是陈衡恪的诗书画印“四绝”已经在社会上名气日炽。

鲁迅翻译过一套《域外小说集》,书名就是请陈衡恪用小篆写的。跟鲁迅一起在绍兴会馆居住的许铭伯过六十大寿,想请人写一幅寿联,一大早找到鲁迅,鲁迅拿着空白对联“至部捕陈师曾写讫送去。”

一个“捕”字,显示出二人关系的亲密无间。

陈师曾名气最大、造诣最高的还是绘画。鲁迅从小也喜欢绘画,但他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属于“能说不能干”类型。让他看一幅画,他能看出好坏优劣,但是让他上手去画,却是无从下手了。这也是鲁迅说的“玩惯了刀,耍枪就够呛。”他是搞文学创作的,别的非其所长。陈师曾送过鲁迅很多画作,鲁迅也向陈衡恪索要过一些画作,周作人曾开玩笑说“大家都想揩他(陈衡恪)的油。”

年3月8日,鲁迅和陈衡恪等人下班后“同至益昌饭,饭毕同游小市。”益昌是一家西餐馆,离教育部不远,比较干净,价钱公道,有点洋派,“桌上总是雪白的台布,再摆上亮晶晶的刀叉,菜牌子上还要写两个外国字。”他们吃牛排,啃面包,喝洋酒。这顿饭是AA制,各掏各的钱。鲁迅日记中,“同”是AA制,“邀”是请吃饭。

两人除了互相赠送,当然也有互相买卖,毕竟谁的物件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偶尔互相赠送礼物加深感情是必须的,可是日常生活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比如上述这顿便饭,便是各掏各的钱,即使再好的朋友,也没啥不好意思的,钱上分明方为大丈夫。

年5月31日,陈师曾卖给鲁迅一枚“曹真残碑”拓片,鲁迅出资十元。年5月29日,陈衡恪卖给鲁迅一枚“黄初残石”拓片,鲁迅出资20元。年11月20日,陈衡恪卖给鲁迅一枚“贾公阙”拓片,鲁迅出资16元。当然也不是件件都成交,年5月11日,陈衡恪带了几十枚拓片给鲁迅看,鲁迅觉得“甚恶,无一可取者”,一枚都没买。

但是两人的交往从此也就疏淡了。年,陈衡恪仅给鲁迅刻过一枚“会稽周氏”的印章,也不知有没有收钱。年全年没有交往,年1月10日,鲁迅“索得”陈衡恪一幅画。年,由于鲁迅的日记散失,也不知有没有互动。年9月17日,陈衡恪病逝,12月12日,鲁迅收到讣告,送了两块钱丧仪。

陈衡恪去世时只有48岁,可谓英年早逝。之所以走得这么早,皆因孝心太重。陈衡恪生母早逝,跟着继母俞氏(即陈寅恪生母)长大,俞氏视如己出,“最为笃爱”。年8月,俞氏病重,陈师曾回去照料,昼夜不离左右。本来他的身体状况就不好,累日操劳使他精力透支。8月11日,俞氏病逝,陈衡恪冒雨送葬(当时陈寅恪正在欧洲留学,未能回国奔丧。),染上伤寒,一病不起。找了医生来看,没想到医生是个庸医,误诊为疟疾,吃了金鸡纳霜,结果与世长辞。

鲁迅和陈衡恪从最初亲密无间到后来“渐行渐远渐无书”,很多研究者不得其解。但是很多人注意到,两人的疏远就是从互相买拓片开始的。陈衡恪卖给鲁迅的拓片不仅价钱高,而且有时候质量还很差,导致没有成交。陈衡恪作为拓片赏鉴行家,拿了“甚劣”的拓片卖给鲁迅,鲁迅却一枚没买,二人可能就此产生了裂痕。

于是有人说,正是两人之间的“商业关系”导致了彼此之间感情的疏离。但是我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我觉得两人之所以渐行渐远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忙各的。

就在两人某次拓片交易未果四天后,即年5月15日,鲁迅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鲁迅在没有发表文章之前,每天的生活很寂寥,很单调,无非是搜罗拓片,抄古碑,抄佛经,上班下班,别的啥都不干,所以跟陈衡恪交往多一些。

但是他在写文章之后,每天交往的人变成了搞新文学的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他的生活全部被约稿和写稿填充,因此和陈衡恪的交往也就逐渐疏离了。而陈衡恪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在搞绘画上,他不仅在北京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而且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还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等等,直到去世。

两人都有了不同的奋斗方向,因此共同的交集少了,共同的朋友也少了,聚在一起的时候便少了。大家各有各的事做,便不能每天聚在一起吃饭逛街了。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同学或朋友,曾经亲密无间朝夕相处,但是只要换个工作,或者换个生活方式,即使同在一城,也是经年不见,渐行渐远了。

陈衡恪去世后,梁启超致悼词:“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题字“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陈衡恪去世10年后,即年,寓居上海的鲁迅和郑振铎等人编印《北平笺谱》,选用了陈衡恪的山水花鸟画笺32幅,鲁迅在《序》中说:义宁陈君师曾“才华蓬勃,笔间意绕,雅趣盎然,自开新境,遂越前修。”

这段文字密不透风,也算对这位生平挚友的最好纪念吧。

鲁迅作为一代文豪,他的人生波澜起伏,几乎和近代许多名人都有交集,诸如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蔡元培,陈寅恪,陈衡恪等等。他们不仅一起工作探讨学问,而且私下聚会互动频繁。这本《鲁迅的饭局》,便用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再现了鲁迅的日常生活,“重现别样的民国生活现场,见证现代文学发生的重要时刻”,是一本“别出机杼的鲁迅研究普及专著”,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诚挚推荐,喜欢鲁迅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鲁迅的饭局(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诚挚推荐,一部饭桌上的中国现代文化史)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56.1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