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需要理想主义。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当下的升学和未来的谋生,更是为了人类文明的传递。深圳市中新中学的老师们怀着这样的理想走到一起,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是为中国、为人类培养身心灵完整的建设者。当理想照进现实,他们把教育做出了浓浓的诗意。
——————————————————————
深圳市中新中学校长王羲烈是个读书人。他曾经在深圳中学任深中书院院长,教书之余喜欢写作,著有《深中教育故事》《寂寞英雄》,编有《汉文学读本》(上中下三册)、《四书王氏章句》等有关教育、文化方面的作品若干种……
王羲烈是一位资深文艺青年,13岁开始写诗,15岁在报刊发表作品,24岁就出版长篇小说。
中新中学在王羲烈的带领下,以“人文艺术见长,文艺青年天堂”为目标,可谓名副其实。校长给学校带来了诗意,深圳中新中学慢慢成了不少人心中“桃花源”似的存在。
简单做正确的事
在中新中学,每周五下午会举办“中新大讲堂”,特别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来校给学生开讲座。曾邀请过著名作家南翔,深圳后院读书会创始人王绍培,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凤凰周刊》原主编、著名纪录片人邓康延,著名摄影家、历史纪录片导演左力等。
众所周知,高中学业任务重,每周花两小时听这些“闲篇”,有的学生不理解,有的家长会抱怨。王羲烈的理由很简单——见识、视野比知识更重要。他相信,总有一个时刻,总有一位嘉宾,在中新大讲堂唤醒某一个灵魂,为了这个目的,少做几道题、少记几个单词也值得。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推己及人,又是一个校长的长远考虑。
中新中学的教师有一个教学之外的每周必修课——在“知识星球”上传教育随笔,每周一篇,长短不限。刚开始,有教师对此规定不满——老师备课、上课、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等已用尽全力,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搞这些看似跟教学无关的东西?王羲烈说:“学生的成长还可以等待,教师的成长是迫不及待啊。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假如没有仰望星空,所谓的脚踏实地极有可能只是原地打转。”确实,当今时代,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相当重要。写作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
刚开始,有教师没有完成作业,就被邀请去校长办公室参加“写作指导班”。校长也不批评,只是真诚地告诉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收集素材等。在“作家”的指导下,教师的进步是明显的。如今,中新中学“知识星球”上,教师的随笔已有多篇——有感悟、有故事、有困惑,有在这所学校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伦敦大学双料硕士的方圣兰老师笑道:“我的高中作文要有写知识星球这么认真,那我可能就是北大毕业生了。”
王羲烈怀着真诚的心,简单地做着正确的事。
一呼一吸,张弛有道
人因性别不同而分男女,因金钱多少而分贫富,少年因考试分数不同也有了高低之别。分数低就不是好孩子吗?显然不是。
中新中学的生源不是那些“别人家的”学生,许多人分数并不高。有些学生活泼开朗,有些学生多才多艺,也有学生自卑怯懦,有的甚至有抑郁倾向……诚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的当下就是他一切过往的积累与呈现,对此我们唯有接纳、包容与欣赏。
学校初创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从早到晚门庭若市,班主任都提心吊胆,连心理老师都快吃不消了。王羲烈上任后,调整学校的教学节奏、课程活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启动一系列创新管理手段。两个月后,心理咨询室竟变得门可罗雀;一年后,近人的学校,有抑郁问题的学生人数下降到个位数。
这个奇迹般的变化与学校推行的“导师制”不无关系。一个导师带10个学生,导师可以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