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21日凤凰一位苗族同胞新婚大喜,我便欣然前往吃酒。因为是请假前去,时间只有两天,还要吃酒,忙里偷闲,匆匆掠过武陵苗疆核心的几个区县。我就把我的实际走的路线和见闻,在这里分享一下,也算是纪念。本打算回来就写,不想感冒了头昏乏力,精神不振,吃了药休息一天才见好转。在我所见苗族集中的居住区只有两个典型的台地,一个是贵阳和黔南交界的高坡台地,一处就是湘黔边界的腊尔山台地,其他苗区不是平坝就是高山峡谷而已。恰巧高坡我去过多回,而湘黔边界是初次到,一路走来,我的体会或许和长居于此的人有些不同。2第一日,从凯里到凤凰,并去了一趟花垣雅酉。3月21日凌晨四点(即第一日),我从凯里驾车出发,一路高速驱车近公里,直达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一路上,就属黔东南境内隧道最多,进入铜仁境内便少了隧道。在大兴省界过关,在黄丝桥方向下高速。乡下道路崎岖,颠簸难行,坑坑洼洼,才七点过钟,就这样到了杨寨湾。这是一个位于清朝所谓“生界”与“熟苗”边缘的地带,离南方长城不远,村里苗汉都有。村里大约户,分三个寨子,两个苗寨一个汉寨。从廖家桥一路到村里,所见皆平坦,田里成片的油菜花正在盛开,直到了村里,才见到山峰。村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灵山”——峨眉山,苗语叫做bidgheulwuxxangb。我上去一看,上面没有古树,没有宗庙,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宗教性物件。这山顶上都是薄薄的土层和突出的岩石,在山顶四周有一圈简陋的清代石砌堡垒。毫无疑问,这就是乾嘉起义的遗物。我从当地打听得知,也的确如此,这个山峰只在和杨寨湾相连的一面有路可上,三面悬崖,上筑石城,就是军事之用。只是如今,石墙大多垮塌,只有石城两边进出的石门框架大体存在,威风犹存,这两个大门反倒成了“祀灵”所在,挂满了红布,香纸蜡烛烧过的堆积成堆。这一天,我就碰到5个上山烧香的,都是苗族。这悬崖,高数百米,刀削斧劈一般,悬崖一侧,还有数个清代藏兵洞。悬崖下哗哗水响,就是白泥河的上游了,从这河下去对岸一带基本就没有苗族。这就是麻阳锦江的上游。3晚上就是吃饭,并无其他活动。我对新郎官朋友开玩笑说:“我从黄丝桥下高速一带来到你寨子,所见都是砖房子,看起来蛮新的,人皆富贵,不似吾乡”。猕猴桃和橘子树,漫山遍野,不像我的家乡不见什么产业。晚上吃过饭,因为有人要送客回花垣县雅酉镇,因是三点钟吃的“晚饭”,天色尚早,我也一路上车。我要去看石三保的纪念碑。车子从杨寨湾出发,路过山江、腊尔山、两林、抵达花垣县雅酉镇下车,行程一个多小时,此时天色将晚。我还想,石三保这么著名的人物的纪念碑在什么地方,原来,石三保就在雅酉镇上这冷僻的角落里,从街角转几个弯,周围怪石嶙峋,青苔满地,杂草丛生!乾嘉烽火漫三边民族英雄浩千古碧血撒苗疆英烈载史册看完纪念碑,已经天黑,石三保的老家黄瓜寨已经看不成了。黑夜深沉,英雄寂寞。一路无语回睡处。4第二日(3月22日),行程就比较丰富了。早上起来吃了早饭,告别了朋友。又受到在松桃的朋友的邀请。我改变了前往吉首市坪陇吴八月故乡的想法,因为往返路途实在太远。另一位在吉信的朋友邀请我前去玩,可是方向也刚刚相反,我也不忍多打扰她紧张的时间安排。于是,从廖家桥镇出发,经过沱江镇、千工坪镇、山江镇、腊尔山镇、盘信镇前往松桃县城汇合。这一日,恰是千工坪赶场,车到山江方向就看到许多穿苗装的女人往下走,下游沱江等方向往上走千工坪的就看不到这般样子的。山江有个全国闻名的中国苗族博物馆,我原以为想的好大好远,原来就在镇上,寨子甚小,似才二三十户。就这一片寨子,看起来并不大。只做了一个博物馆,并没有将整个寨子纳入开发,风貌也无保持,是开发的一败笔吧。我听说以前有优惠政策苗族人进去可以免费,便想挤出时间浏览一下,一问才知,现在没有了!所以没有进去参观,打卡就走了。山江街道狭窄,这段时间又在修路,崎岖难过。镇上也不见苗族风情的装扮,和料想的差多了。这博物馆也人气很少。想起以前去镇远古城,从老远去,还没有到城,路边乡下的房子刷墙、加装了屋顶,虽然不做旅游,但是也赏心悦目,远远地给人一种情绪的酝酿,给游客一种“人在画中游”之感。5在腊尔山台地上,我居然见到了优质米基地,就在吴天半的故乡苏麻寨,这是一个惊喜。这台地上不仅地势平坦起伏小,而且还有河流,还有成片的良田。苏麻寨的水稻基地不仅想到历史上屡次面对危机,这一片台地都成为武陵山苗族最后的固守之地,是有这优渥的自然条件的。从廖家桥到山江一带虽然地势有所起伏,然而多数比较平坦,土层却浅薄。直到台地边缘,乌巢河轰鸣而过,站在石桥之上,方见奇峰突起,高不可攀。这一条登上台地的路,惊险十分。这比从石门或者马郎坡登上高坡台地艰难得多,而且高坡是台地下土质肥厚,台地上多是沙壤,上无可观的河流,贫瘠寒冷。和高坡一比较起来,又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说,根据一些资料显示,腊尔山台地之上的苗语称呼爸妈叔伯现在多用汉语借词,台地下一些低地,甚至龙山一些地方则在亲属称呼的苗语上保存极好。而高坡台地上的苗族称呼贵阳、花溪、青岩等地现在多用汉语借词,台地下的许多苗族社区反而习用原先的苗语地名。另外台地与台地下同一服饰圈的某些服饰细节的差异和喜好的差异也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