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辈子的修行。
高考第一天,语文试卷的作文题迅速上了热搜第一。
网友直呼:今年的作文题就一个特点:难!
确实,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作文题都呈现出了越来越强的“文学性”和“哲理性”,对学生日常阅读能力的考察逐渐成为了重中之重。
全国甲卷作文,没读过《红楼梦》的,可能得把题目看几遍才读得懂。
全国乙卷作文,光是一张表格就让人看得头晕眼花。
全国新高考Ⅰ卷,甚至涉及围棋之道,从中参透哲学道理。
全国新高考Ⅱ卷,如何把主旋律写出新意,写出独到之处,又是一大考验。
网友不禁高呼:果然,不阅读连高考作文都不会写!
想当年,高考作文题目只有一行字,读懂题目就知道怎么写了。
可现在,作文题目就是小作文,光题目就让人读得云里雾里,就算读懂了,也不知从何下手。
一位老教师在高考后表示:
“光靠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显然已经不够了。
想写好考场作文,必须在平时有足够的阅读积累。”
一位家长也发微博坦言:“还好考得早,作文这个东西,不读书还真写不出来,抓紧时间鼓励娃多阅读。”
阅读一定要从小抓起,从启蒙时期抓起,而中高考也再次证明,如果不阅读,迟早是要吃亏的!
01不阅读,孩子连题目都读不懂。
还记得去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关于“体育之效”的作文吗?
材料中有大篇幅的文字赘述,让考生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然而大部分考生,只能在“体育”这一层面上,泛泛而谈。
还记得前年全国Ⅱ卷要求写演讲稿的作文吗?
材料中既有名言,又有引用,还结合了时事,十分考验考生的阅读能力。
然而大部分考生都把握不好这个大主题,不是写得空洞,就是写得浮夸。
可见,没有足够的阅读做支撑,孩子今后可能连高考题都读不懂。
北大教授温儒敏曾谈中高考作文:“你想得高分,想写得更好,就要靠积累,要靠个人的阅读,大量的阅读,大量的体会和感悟。”阅读本质上是在学习,在阅读中孩子一直在获取信息,理解信息,他的思维能力就得到锻炼。
大量阅读让孩子接触到大量语词、句子、段落,慢慢形成语感,他的表达能力就得到训练。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阅读能力就是智力,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思维表达水平,还关系着其他学科的学习。
02不阅读,孩子连试卷都做不完。
官方发布过相关数据:
高考语文试卷,已经从以往的多字增加到了多字。
数理化试卷卷面字数也增加2-2.5倍,比如数学卷的文字量将突破字。
去年,届T8高三数学联考的倒数第二题,足足有个字。
假如一个考生平时不阅读,那么:
他有可能阅读速度慢,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读题上;
也有可能阅读能力差,把题目翻来覆去,读也读不懂。
显而易见,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语文能力的考察。
语文也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考场上。
近年来,“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一口号,叫得越来越响。
先是高考一再改革,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将降低难度,外语可以通过多次考试取最高分。
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不断提升,最容易拉开考生档次。
其次是高考成绩的验证,大多数高考状元的语文成绩都能上分,甚至出现了分的“奇迹”。
仅仅语文一科,就跟别人拉开了较大差距。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说过:
“语文重要,是因为语文承载着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
上海语文特级名师黄玉峰强调:
“语文学习就是厚积薄发,如果不加强阅读大量积累,学霸也会变成学渣。”
语文能力,就是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读得快的孩子想得快,想得快的孩子做题快。
因此,只有从小阅读大量书籍,孩子的阅读速度才得以提升,孩子抓住重点的能力才得到锻炼。
今后的考试不再是答题这么简单,几乎所有学科、所有题型都需要阅读能力。
03没有海量阅读,只会制造短期高分。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教育中,还是被一再忽视。
《中小学读写现状调研报告》显示:
国内近七成中小学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个小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每天阅读的时间反而在减少。
而他们的家长,也在用另一种方式促使孩子“不阅读”。
他们热衷给孩子报补习班,逼孩子做课外作业,以求快速提升孩子成绩。
结果孩子一上初中,家长就傻眼了:我孩子以前常常考,怎么到初中就掉队了?
因为,他的学习基础并没有打牢,只“记住”了知识而没“学会”知识。
也因为,他的学习能力一直原地踏步,只懂得跟着老师走,却不会靠自己学习。
《人民日报》曾发文评论:
“如果一个孩子从未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未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
而是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大量作业中,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聪明早就被饿死了。”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
“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大量阅读,并且长期地、持续地养成阅读习惯。
04双减之下,阅读才是最好的补课。
对于语文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往往直接送去补习机构,将词汇课、阅读课、作文课全部上一遍。
但“双减”禁止了补课,家长们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他们不知道,阅读才是最好的“补课”。
阅读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孩子的学习能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得出了一个结论:
“当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多阅读,能让孩子脑子转得快,学习更高效;
能让孩子腹中有才华,笔下能成章;
能让孩子扩大知识面,一身书卷气。
朱永新老师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全世界最爱读书的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书。
这个只占世界人口0.3%的民族,却囊括了诺贝尔奖20%的奖项!
我们想要教育好孩子,讲再多的道理不如多给他几本书,报再多的补习班不如多陪他读几本书。
阅读不单单是孩子事,父母也需要大量的阅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储殷指出:
“阅读是一种习惯,不爱读书的家长很难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任何一种成功,都抵不过教育子女的失败!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比不过陪伴孩子读书的珍贵!
多读书,读好书,远比简单直接的补课,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
05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这不是任务,而是教育的必由之路。
我特别整理了几种方法,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爱上阅读,老师和家长都值得参考: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
《朗读手册》引用了一首诗: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因此,家里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地方。
爸妈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单独的书柜,准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书籍。
告诉他这是你的书,让他建立对书的归属感。
2.阅读不是强迫,需要适当引导。
虽然总说,家长尽量少带孩子看电视,但是有选择性看一些还是需要的,特别是一些经典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
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孩子直接读原著当然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孩子不乐意的话,可以先用接受度较高的电视电影来“做媒”,吸引孩子去读原著。
3.读书可以任性一点。
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
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
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
关于如何给孩子选书,分享一篇之前的文章给大家:《6-12岁孩子不爱阅读,基本已具备“差生”潜质,家长千万要注意(附6条选书技巧和好书推荐)》
4.鼓励孩子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输入之后,输出同样非常重要。
在孩子阅读书籍之后,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增强孩子思考能力、沟通和表述能力。
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这对他后来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5.阅读不能急功近利。
阅读是一辈子的修行。
所以,家长千万要抛弃通过短时间阅读迅速达到某种效果的想法,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近期多读几本书就能马上写好作文了。
事实上,孩子大量阅读的效果可能会在初、高中才能明显体现出来。
日积月累的阅读培养了孩子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项基本能力的提高将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写作。
陶潜老先生说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重视阅读,不仅是在汲取知识,更是在构建人生框架,家长和孩子一定要重视起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